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擦亮“九红润教”党建品牌 童心筑梦向未来,与爱同行待繁花 图片新闻 耕海牧渔,“海味”劳动浸润成长 乳山市白沙滩镇中心学校 劳动实践活动结硕果 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宣讲到心坎 关爱不下线 高青县青城学区中心小学 开展暑假期间安全大排查 曲阜市鲁城街道春秋小学 构建“以‘润’育人”整体课程体系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耕海牧渔,“海味”劳动浸润成长

——日照市岚山头小学探索海洋特色劳动教育新路径

□ 崔久团

暑假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海味”劳动运动会在日照市岚山区岚山头小学举行。学生在渔网编织、海鲜烹饪、海洋知识竞答等项目中挥洒汗水、比拼智慧,深度感受海洋魅力,领悟劳动价值。

这场以“沉浸式体验+竞技化设计”为特色的活动,是该校“海味”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次生动展示。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依山傍海的独特地域优势,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劳动教育要求,构建了以“知海—爱海—卫海—强海”为目标、富有地域特色的“海味”劳动教育体系。

特色课堂:搭建劳动教育生动载体

岚山头小学的拙人渔文化体验馆里摆放着许多渔业生产老物件、海洋生物标本等。学生在这里不仅能近距离了解和学习渔民的智慧与辛劳,而且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渔文化的独特魅力,萌发对海洋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拙人渔文化体验馆的建设,是学校海洋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仅是学校劳动教育办学内涵的拓展和深化,更体现了学校对海洋资源与文化遗产的珍视与传承。”学校负责人表示。

为深化劳动教育,丰富教育课程,学校以海洋文化为特色,创新构建了“文化浸润—实践探究—创新表达”三维融合的教育体系。

在场景化课堂中,学校打造了渔网编织、海鲜烹饪、海洋生态监测、渔家工坊等真实场域,将渔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身劳动实践。在项目化课堂上,设计了如“传统渔船的现代改良”等主题项目,以递进式“问题链”驱动跨学科探究。学校还运用VR虚拟研学、生态监测APP等技术,打造数字化课堂,实现虚拟仿真与数据交互,增强了课堂互动与沉浸感。

学校还创新实施基于多元智能测评的个性化选课走班机制。每周三下午固定开展“海韵星期三”活动,全校1600余名学生根据“一生一课表”,深入参与各类“海味”课程学习,构建了全景式、浸润式的海洋劳动育人场景。“拙人渔民画”“创意鹅卵石画”“智慧贝壳画”等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劳动意愿和创造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岚山渔民号子”“渔家姑娘舞蹈”等“渔文化”综合课程传递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渔网、渔船模型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渔业生产劳动方式,引导学生爱惜劳动成果、尊重普通劳动者。

引入资源: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

20248月,在岚山头小学的校园里,一场生动的国防教育课正在进行。驻训官兵通过队列展示、战术动作演示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军人的使命与担当。学生还参观了武器装备,观看了宣传片,增强了国防海防意识,激发了爱国情怀。

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学校立足渔村实际,创新构建“校家社院军”的协同育人平台,广泛挖掘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劳动育人合力。

建立“校内专任+校外特聘+校际师资”机制,聘请非遗传承人、资深渔民、渔业管理干部、海洋科技专家等50余位校外辅导员,他们年均入校授课指导逾300次。学校还邀请山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来校指导,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助力办学特色化发展。

建设1535公里资源辐射圈”:1公里基础实践圈联动5个渔村社区、2处潮间带观测站;5公里生产劳动圈对接养殖场、网绳厂、造船厂、渔港码头等8处基地;35公里研学探究圈覆盖海洋研究所、海防教育基地、海洋科普馆等8个站点,开展深海探测等学习。

推动“海洋+国防”融合:与区人武部共建“小海蓝国旗护卫队”,开发“海疆卫士”课程;与海警部队共建海洋安全实训基地,开展救援演练;与海训部队持续6年联合开展“军营开放日”,设置战场救护、舰船模型制作、野战炊事等军事劳动体验课程。通过“仪式教育+实景体验+军事劳动”模式,累计培养“海洋小卫士”1200余名,学生国防知识测评优秀率达85%

多元评价:培育新时代“山海少年”

在日前举行的校园文化展演中,学生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山渔民号子”为基础编演的情景剧《耕海牧渔》再现了岚山渔民不畏艰险、辛勤劳作的场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学校既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在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方面下足功夫。为此,学校将海洋与劳动基因融入“五育”,依托省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具象化为《“山海少年”成长手册》,建立实施了涵盖“山海明德”“知海达智”“强海健体”“创艺渔美”“耕海立劳”的多维度、过程性、增值性评价。评价数据实时反馈,用于个性化指导、教学优化和课程迭代,形成了育人闭环。

“常规劳动+渔业生产劳动”的教育内容、“校内+校外”的教育渠道、“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方式……学校建立的“耕海”劳动教育体系丰富了劳动育人价值,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创新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20225月,学校获评“山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20237月,入选首批“山东省海洋文化教育领航校”。“耕海”渔业特色劳动教育经验被教育部遴选为“2022年度校本课程典型案例”,面向全国推广。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