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构建“非遗+文创+职教”融合育人新路径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  新编山东梆子舞台剧《凤凰鸣》精彩上演 跨越四千七百公里山海的支教情缘 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建设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山东职教故事】

跨越四千七百公里山海的支教情缘

□ 通讯员 梁炜 矫杰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携手同心,筑梦未来”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团队,用60小时的铁轨丈量、14天的躬身实践,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书写了关于文化交融、青春成长与希望播种的动人篇章——

这个暑假,青岛工程职业学院“携手同心,筑梦未来”鲁喀专项志愿支教团队,用60小时的铁轨丈量、跨越4700公里的奔赴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第三中学,开展了为期14天的志愿支教活动,书写了一段关于文化交融、青春成长与希望播种的动人篇章。

文化认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纽带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明白了,要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长出沉甸甸的意义。”志愿者庄倚玮写道。为提升民族地区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提高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庄倚玮和志愿服务团队成员一起,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从声韵启蒙到经典诵读,从情景对话到书法实践,在他们的课堂上,语言成为连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纽带。

在软笔书法课上,他们手把手教授维吾尔族学生书写“鲁喀同心,共筑梦想”。当墨香在宣纸上晕开“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的汉字之美时,稚嫩的笔画里藏着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

“老师,潍坊风筝真的能飞那么高吗?”在山东文化展示课上,潍坊风筝的斑斓色彩与黄河入海的壮阔画卷交相辉映,趵突泉的汩汩清流仿佛穿透了屏幕,在学生眼中泛起向往的涟漪。

在爱国主义教育课上,当讲述到“新疆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学生挺直的脊梁比任何语言都更坚定。大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我和我的祖国》,激昂的旋律响彻教室,不同民族的歌声交织成最美的和声。

志愿团队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非遗课程,在扎染工坊里、在五步拳学习中、在“纸鸢绘古韵”活动中,家国情怀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田,筑牢了“中华一家亲”的文化基石。

学生布热比亚木在日记中写道:“以前,我觉得文化认同很抽象;现在,我明白了,它就在我们共同的歌声里、笔尖下、风筝线上。两周的学习让我懂得,文化认同是最深的团结。”

科技赋能点亮求知双眸

“看!无人机飞起来啦!”在职业教育特色课程中,志愿者操控飞行器完成360度翻滚、悬停、自旋特技,引得学生阵阵欢呼。志愿服务团队细致讲解操作注意事项及操作手柄的使用,让学生感受操纵无人机飞行的魅力,这堂融合航空原理与动手实践的课程,让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愿景变得具象可感。

科学实验课上,“会喷火的瓶子”以酒精蒸汽燃烧的蓝色火焰直观展现物质特性;表面张力实验通过泡沫形成,展示水分子“弹性薄膜”原理;“火山爆发”模拟实验中,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的泡沫喷涌,让学生惊叹于化学反应的奇妙。

深研笃行书写青春乐章

“这段为期14天的支教经历让我深知,文化传承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我们播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种子,更是各民族共筑的精神家园。” 志愿者赵心怡说。

在支教期间,志愿服务团队到英吉沙县博物馆、喀什博物馆以及土陶村、小刀村进行了田野调查。志愿者走进英吉沙县博物馆,文物与史料勾勒出的地域发展轨迹、从远古遗存到丝路文物、从建制档案到民俗实物,无一不令他们感到震撼;在达瓦孜、模戳印花布等传统技艺的展示中,他们触摸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根脉。在喀什博物馆,团队成员通过对比汉代铜镜与唐代陶俑的纹饰特征,了解到喀什作为丝绸之路枢纽的文化积淀。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案例,更为后续支教课程开发提供了鲜活素材。

在“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上,英吉沙县第三中学副校长杜国英动情地说:“志愿者们用行动和真情为孩子们夯实知识根基,拓宽认知边界,促进文化共生,在交流互动中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谱写了跨越山海‘中华一家亲’的血脉情缘。”

新学期,志愿者也开启了新的学校生活。而从黄海之滨到昆仑山下,这场跨越4700公里的教育对话,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镌刻下的属于青年一代的支教故事,将长久焕发出青春和奋斗的光辉。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