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小古文”中的“大语文”教育观 阅读素养提升:顶层设计之外更需行动破局 页间的味蕾旅行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者视线】

阅读素养提升:顶层设计之外更需行动破局

□ 薛建玲

前不久,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全面培育学生阅读素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四维协同”,构建大中小幼贯通式阅读素养培育体系,推动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知识积累到素养生成、从理解到实践创新的转化,培养“乐读、善思、健行”的终身学习者。这份文件不仅涵盖了中小学,还将高校纳入整体规划,涉及立体化阅读环境建设、家庭与学校的深度融合、社会公共资源利用,以及数字化赋能等多个层面。这样的顶层设计为山东推动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了全局性框架,也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可参考的政策样本。

然而,指导意见的愿景能否落地,关键在于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自然组成部分,而不仅是一项任务。现实中,阅读活动在不少学校还停留在“打卡式”完成、“评比式”开展的阶段,学生读书的目的往往与奖状、分数挂钩,与内在兴趣和自主选择相去甚远。即便是硬件条件优越的学校,如果缺乏持续有效引导,图书馆、读书角也可能成为摆设。阅读素养的培育需要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课余时间以及家庭文化中,形成长效机制。

《指导意见》中强调了家庭的作用,这一点切中要害。学生的阅读习惯往往是在家中最先养成的,而家长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家庭阅读只停留在对孩子“多看点儿书”的叮嘱,却没有共同阅读、交流讨论的互动过程,那么阅读也容易变成孤立的、机械的任务。同样,社会资源的整合不仅在于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的物理空间,更在于这些资源能否与学校课程、学生兴趣相结合,形成真正可持续的阅读生态。

对高校来说,《指导意见》提出了“专业导向+通识拓展”的阅读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如何在学业压力与阅读时间之间取得平衡,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如果课程安排依然以考试与论文为导向,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跨学科探索的热情可能被削弱。真正有效的做法应是让阅读与专业学习相互支撑甚至互补,例如,在工科专业引入人文经典,在文学课程中融入科学前沿知识,以跨界阅读激发创新思维。

数字化赋能是《指导意见》的一大亮点,但这也存在双刃剑效应。数字阅读平台的资源量巨大,但学生面对的选择越多,越容易被娱乐化内容分散注意力。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个性化推荐、引导深度阅读,而不是沦为碎片化浏览的平台,需要教育部门与技术提供方共同探索。数字化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看了多少”,而在于帮助他们在海量信息中学会筛选、整合和批判性思考。

阅读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任务,更是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指导意见》为学生阅读素养提升指明了方向,后续的改变则来自持续的行动与文化氛围的塑造。学校需要将阅读与课堂、评价、活动深度融合,让阅读不再是额外的负担;家长需要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影响孩子,让书香成为日常的气息;社会需要提供更多开放、多样且高质量的阅读场所和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与阅读相遇。

如果阅读依然被当作应付任务的项目去完成,再完备的《指导意见》也难以转化为学生内心的阅读热情。唯有将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而非教育任务,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素养生成、从理解到创新的跃升。山东已经迈出了一步,接下来需要做的,是让纸面上的愿景在校园、家庭和社区中生根发芽,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底色。

(作者单位系滕州市滨湖镇滨湖中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