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小古文”中的“大语文”教育观 阅读素养提升:顶层设计之外更需行动破局 页间的味蕾旅行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读书论坛】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 袁秋成 李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新课程的核心是以素养为导向,通过兴趣激发、方法赋能及评价改革,推动课外阅读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然而,当前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学生阅读兴趣普遍不足,主动阅读意愿不强;其次,繁重的课业压力、密集的课外活动等挤压了学生的可用阅读时间;再次,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在书籍选择、文本理解及深度阅读方法上感到迷茫;最后,阅读环境不佳,嘈杂、不舒适的外界环境会影响学生的专注力,降低阅读体验和效率。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面临的多重挑战,亟待通过培养阅读兴趣、营造阅读环境、搭建阅读平台、加强阅读指导、形成家校合力等方面共同发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塑造其阅读品格,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师生共同参与,制订阅读计划

阅读开始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制订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阅读时长、阅读进度等。阅读计划应科学合理,从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在确定阅读目标和时长时,教师和学生应结合实际共同确定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例如,教师可以在课上或课后安排每天30分钟或1小时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有规律的阅读。在制订阅读计划表时,从阅读实际出发,将阅读目标、阅读材料、阅读时间等信息列在表中,合理分配时间,控制总量,全面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还要随时根据阅读情况需要调整计划,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参与阅读活动,通过监督和反馈等方式进行干预和影响,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二、提供阅读建议,科学指导阅读

根据阅读计划明确阅读目标,例如,理解文章的主旨、获取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等,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提高阅读的质效。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先指导学生预读,浏览文章的标题、副标题、段落首尾句等,全面了解文章的主题与结构,快速掌握文章的重点。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阅读需要自主提出问题并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同时,要不断提升阅读速度,要联系上下文,全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尝试多元化阅读,例如,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等,帮助学生不断拓宽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在阅读之后,学生要及时反思,思考阅读方法和阅读效果,并总结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三、营造阅读氛围,增强阅读仪式感

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轻松愉快的阅读氛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格外重视阅读环境的创设,通过为学生建设温馨舒适的学校阅览室和家庭小书房等,为学生提供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此外,学校还要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阅读平台,例如,开展“明德小讲坛”、校园读书节、“淘书乐”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读书展示的平台,让阅读充满仪式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通过评选“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四、巧用阅读工具,激发阅读兴趣

利用好阅读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阅读的载体也在不断更新。在保护好学生视力的前提下,通过电子书、有声书、阅读应用程序等方式开展阅读,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引导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收获不同于纸质书阅读的阅读体验。如,听书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各类阅读应用程序集成多种功能,能够记录学生阅读的进度、分享阅读心得,根据阅读习惯获取推荐书单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阅读应用程序和与作家面对面互动等方式,发表读书心得,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潜能,从而达到培养阅读习惯的目的。

五、推动家校共育,形成阅读合力

家校共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一环,其关键在于引导家长重视孩子课外阅读。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分享阅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探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学校教育要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和家庭教育的需求,通过报告会、专家辅导、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向家长传授必要的课外阅读辅导技巧,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建立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形成育人合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制订阅读计划、提供阅读指导、营造阅读氛围等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推动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

(作者单位分别系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临沭县第二实验小学)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