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迟到的“看见”
“老师,对我们家孩子,您得多费心。她什么都好,就是学习上不开窍……”开学前,一段只有20秒的微信语音,让我记住了这个叫梓夏的女孩。
那是我在济南起步区这所新学校工作的第一年,一切仍在适应中。学生来自不同学校,带着各自的故事和对新学校的憧憬走进我的班级。梓夏便是其中之一。
初见她时,我被她的“积极”打动——每堂课,她总是高高举手,眼神明亮,声音响亮。我以为,她是个适应良好、自信开朗的孩子。可教育的真相,往往藏在细节中。
开学一周后,课堂节奏逐渐稳定,学习任务也相应加重。就在这时,我注意到了梓夏。她的课堂作业经常交不上来,课堂练习也近乎白卷。起初,我以为是她耍小脾气不想写,直到英语老师来找我:“这孩子上课从不开口读单词,我怎么说她都不听。”数学老师也忧心忡忡地说:“课堂上她连最简单的题目都不动笔,是不是学习态度有问题?”我这个有11年教龄的班主任,一时间脸上火辣辣的。我从未遇到过一个二年级的女生竟让这么多教师同时感到“无力”。
我没有急于批评或指责,而是选择走近她、观察她。我开始在课间有意无意地和她聊天。慢慢地,我了解到,她家里有4个孩子,她排行老二,“上不如姐姐懂事,下不如弟妹可爱”是家人对她的评价。就连买一盒画画用的水彩笔,家人也会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但直到最后,她也没有拥有自己的水彩笔。她常常是那个被忽略的存在。她也渴望被看见,只是已习惯“等一会儿再说”的推辞,不知道如何表达。同时,我与她妈妈的联系也愈发频繁。那是一位爽朗爱笑的妈妈,却总在谈起孩子学习时带着一丝无奈。我们每周通一次电话,说说梓夏的近况,也聊聊她的成长。信任的桥梁,正在悄悄搭建。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学校引入“小博士爱眼吧”之后。一次,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视力筛查,我特地留意了梓夏。当她戴上检测仪,身体不自觉地前倾,眼睛几乎贴在镜片上时,我的心猛地一沉。结果出来了,她的眼睛不仅近视了,情况还有些复杂。
我立刻联系了她的妈妈。半小时后,她和孩子的爸爸急匆匆地赶到学校。我看着他们从疑惑到震惊,再到眼眶泛红,心中也五味杂陈。原来,梓夏在之前的学校一直坐在最后一排,几乎看不见黑板;原来,她不是不想学,而是看不清楚。那一刻,我深感自责:为什么我没能更早地“看见”?
从那天起,梓夏开始了她的视力矫正之路。她戴上了矫正眼镜,一天不落地轮流遮盖单眼进行训练。原本忙于照顾弟弟妹妹的妈妈,此时眼中仿佛只剩下了梓夏。我把她的座位调到第一排,和各科教师沟通,调整教学方式:语文课上,我把板书放大;英语老师走到她身边领读;数学老师把题目读给她听……
从那以后,梓夏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开始主动交作业,数学题能做对了,也愿意开口读英语单词了。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父母——妈妈不再忙于生意,而是每天抽时间陪她做视力矫正,还在班级艺术节那天一大早就来到学校帮所有学生化妆;爸爸也报名担任了体育节的志愿者。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生命的彼此照亮。如今,梓夏已经读五年级了。她依然戴着眼镜,扎着两个小辫子,但眼睛里有了不一样的光。她在作文里写道:“郭老师不仅是我的朋友,也是陪伴我成长的家人……”
我读到这句话时,窗外正是秋日暖阳。
什么是教育?走过11年的教学之路,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看见”每个孩子的独一无二,更是“看见”每个孩子细微表现背后的故事。不是每朵花都能如期开放,唯有以心为土、以爱为露,才能不负花期。梓夏让我懂得,真正的教育,是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让每个生命都能被看见。
这份“看见”虽然来得有些迟,却让我更加坚定:教育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作者单位系济南起步区起航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