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师,无悔的选择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当父亲在电话里说出这句话时,我正拿着工作笔记站在实验室窗前。
那年我38岁,是某大型国企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口袋里装着令人艳羡的薪资单。1991年7月,复旦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从事电子通信产品的技术研发工作,一干就是13年,我也从技术员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处在事业上升期的我,本以为儿时的教师梦,只能成为一颗陈年种子深埋在心底。
都说“知子莫若父”,2004年春天,正是父亲的一通电话,催生了那颗深埋在我心底的种子,也改变了我的职业发展轨迹。父亲告诉我,家乡日照即将迁入一所高职院校——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问我愿不愿意回来当老师。当时,我迟疑了许久。放弃通信行业的高薪工作做一名安贫乐道的教书匠,我会不会后悔?“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想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老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2004年夏天,我正式成为一名高职教师。
刚从企业走出来的我了解行业,知道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也深知“一技傍身”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多么重要。那时,我信心满满,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尽己所能传授知识就一定能教出好学生。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我发现课堂好像只是我一个人的,怎么才能让学生把深埋的头抬起来,参与我的课堂呢?这件棘手的事让我愁闷了好久。
那时,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要是有更好的选择,就不会送孩子来读高职。世上哪有什么“笨孩子”?只不过各自成长的路径不同罢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孩子培养得更优秀,让他们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
面对高职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我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学习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精心设计处理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每个环节。13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使我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能够结合产业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比如,我主讲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打破了原有的课程教学体系,选取典型单片机产品作为任务载体,遵循企业实际单片机控制系统开发流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互助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我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充分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与学生一起钻研竞赛技术要点,克服一个个难关,“5+2”“白+黑”奋战在实训室里。2013年,我指导学生备战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一次毫伏表设计的模拟竞赛中,为了达到不超过±0.1mV的精度设计要求,我和团队师生连续奋战了4天3晚,最终做出了高于要求的竞赛作品。从教以来,我累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励90余项;组织学生成立电子协会、电器维修志愿服务队,常年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年均受益400余人。
老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作为专业带头人,我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于是带领团队成员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建成省级特色专业、省优质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群及省“双高”专业群各1个,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等教科研奖励20余项。
我和团队成员奋力走在职教金师的追梦路上,获得了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称号。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作为全省唯一的水利类高职院校,积极投身时代发展浪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中,在推进智慧水利新质生产力的科研现场,都能看到我们水院人的身影。针对水利移民和困难群体,我们创新“六环四十二步”规范化培训模式,完成库区移民技术技能培训3000余人次,经验做法被水利部在全国推广。
站在智慧水利科研现场,看着年轻教师带领学生调试水位监测系统,耳畔又响起父亲当年的叩问。20载春风化雨,每每看到自己和团队成员不断成长进步,看到专业不断做大做强,看到学校发展蒸蒸日上,特别是看到一批批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年学生自信地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成为国之栋梁,我倍感欣慰。
(作者系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