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裂缝中绽放的花朵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从教25载,从伊始的意气轻狂、锋芒锐利到如今的平和从容、坚毅执着,唯一改变的是教育方式,不变的却是教育初心。当我提起笔,回忆与学生的点点滴滴,最深的体悟是:教书育人,最本质的就是——育人。
苔米篇:泥土里的星辰
她像被春风吹落的蒲公英种子,默默地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唐氏综合征让她的面容如蒙了一层雾霭的玻璃,眼神时而涣散,时而闪烁,仿佛在与另一个世界对话。起初,她的存在让我手足无措:课堂上突然冲出教室,站在走廊里高声怒斥;抽屉里塞满不知哪儿来的铅笔、书籍,像仓鼠囤积冬粮;甚至毫无征兆地恸哭,泪水混着鼻涕沾满衣袖。其他家长隐晦的抱怨,学生的窃窃私语,像细密的针尖扎在我的脊背上。
直到那天,她在我面前毫无缘由地又一次恸哭,我实在没有办法,打电话请来了她的妈妈。到了现场,她的妈妈立即跪下扶住哭泣的孩子,温柔地给她擦拭眼泪,温柔地问她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位母亲的坚韧温和,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紧接着,这个孩子攥着我的衣角哭喊:“老师不要死!死了就看不见你了!”孩子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忽然明白:她并非顽劣,只是困在混沌的茧房里,等待一双手轻轻剥开外壳。
从那以后,我就改变了心态。她在教室里坐不住,我就让她随我上课、上操。久而久之,我就多了一名如影随形的“小跟班”。当其他学生抱怨她拿错作业本时,我组织了“寻找失物主人”的游戏。看着她在大家的掌声中红着脸归还东西,我知道,包容的种子正在发芽。班级有不和谐的声音,我就召开主题班会:“待人方式,决定了你是成为温暖善良宽容的人,还是自私冷漠无情的人。”在我的努力下,她终于融入班级正常的生活,甚至主动要求为班级做值日。学生也逐渐接受了这特殊的一员,经常帮我照顾她。
随班就读本身就是一场双向教育。包容不是施舍,而是让每粒种子都能在裂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在蓝天下,怀揣梦想茁壮成长。
深渊篇:暗夜里的潮汐
青春并不是一路向阳,有时也会有暴风骤雨。在那个暴雨倾盆的傍晚,手机屏幕上闪烁的照片像一道惊雷,一张被恶意涂改的照片映入眼帘。我抓起伞立即赶往派出所,雨水裹着寒意灌进衣领,却浇不灭心底的焦灼。网警的响应非常迅速,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短时间内就将事态控制住。一场惊涛骇浪,就这样静悄悄地消弭于无形。
派出所的冷光灯下,她缩在长椅角落,指尖掐进掌心,仿佛要将自己捏成一团皱纸。我脱下外套裹住她颤抖的肩膀,接过警察递来的笔录——原来,她不过是网络暗流中一尾懵懂的鱼,被猎奇的漩涡裹挟着撞上礁石。当传唤女生家长到派出所问询时,后知后觉的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那一天,我寸步不离地在派出所陪着她,陪她接受问询,陪她参加心理辅助,甚至帮她面对雷霆般暴怒的父母。整整10个小时,我握着她逐渐回暖的手,看她在心理辅导室的沙盘里堆砌出一座孤岛。我拾起一枚贝壳放在岛心:“潮水退去时,贝壳里藏着珍珠。”
我耐心地为她和她的父母讲解心理学中的同一性理论:每个青少年都渴望界定自己相对于同性的身份和相对于异性的身份。这个乌龙事件只不过是她满足自身的价值需要,甚至是通过异性载体来实现自己价值的手段。通过我的耐心疏导与劝解,她的父母也开始积极帮助孩子应对后续影响。我问她要不要转学时,她非常坚定地说:“不!老师,有您在,我安心。”
风暴过后,青春的她继续在校园里说说笑笑,马尾辫飞扬。原来,拯救一颗迷失的心,不是堵住裂缝,而是教会她在逆风里长出翱翔的翅膀。
深海篇:静默中的回响
她,总是刘海垂落,如厚重的帘幕般隔绝了所有声响。直到那日清晨,一束冷光掠过她的课桌缝隙——带血的刀片泛着寒光。心理咨询室里,她蜷在沙发里呢喃:“我的世界……就像海底一样黑暗窒息。”我翻开她的素描本,深蓝的漩涡中,鱼群穿梭,每双眼睛都闪着碎钻般的光。
每每遇到这种状况的学生,我都会尽力救助、帮扶。要么安排心理辅导,明确学生的病症;要么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要么帮扶学生,安排特长活动来帮助他们舒缓情绪;同时,安排同伴陪伴,随时了解他们的动态……
美术课上,她捏出一只歪歪扭扭的陶罐,一束如流水般的鲜花从瓶口蜿蜒至底座。美术老师惊呼:“极富艺术性!”后来,她在心理画展上泼墨挥毫,漆黑的画布中央裂开一道金痕,题字灼灼如焰:“所有的创伤都应该得到认可和疗愈。”毕业那天,她送我一张漫画——粉色狮子的鬃毛里藏满星星,并在附言中写道:“你就是如此,温柔而有力量。”
此刻,这个曾经被抑郁深海淹没的少女,正在美术学校的画室里描绘星辰大海。
在被暮色浸染的办公室里,我抚摸着学生们留下的各种小玩意儿——缺角的陶瓶、褪色的千纸鹤、画满涂鸦的书签。此时,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修剪枝丫的园艺,而是用心陪伴。教育的智慧与美好,永远在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理解与成全。
(作者系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青岛路中学德育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