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工作研究 文化育人显特色 立足山乡办名校 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 “七彩阳光”校本课程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深化教研改革 助力教师成长 把握好小学数学预习和复习的“火候”

第6版:工作研究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工作研究
06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 临沂市第十八中学 张义民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分内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此也有规定。近年来,我有意识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力求上出语文课的美感,教会学生审美。

一、利用音乐营造美的学习氛围。适合的音乐能营造美的氛围,而且音乐能调节人的脑波使其进入高效学习状态。每一节新课备课,我都利用网络搜寻与课文相关的音乐。

比如,古筝曲《浏阳河》可以配《沁园春·长沙》、《梁祝》可以配《孔雀东南飞》、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可以配《林黛玉进贾府》、电影《英雄》主题曲《苍》可以配《荆轲刺秦王》。还有的诗词比如《一剪梅》、《再别康桥》、《扬州慢》、《声声慢》、《雨霖铃》、《虞美人》等已经被演绎成了歌曲。实在没有与课文内容直接相关的音乐,我会找一些适合文章感情基调的轻音乐或歌曲在课前播放,对于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非常有帮助。而那些配有精美画面的音乐,比如《荷塘月色》、《雨巷》等非常受学生欢迎。

二、精选与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积累了很多与教材有关的影视作品,主要有《英雄》(配合《荆轲刺秦王》),《风流韵事·萧翼赚兰亭》(配合《兰亭集序》),《唐之韵·一代诗仙》(配合《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之韵·千秋诗圣》(配合《登高》、《蜀相》),《丹韵词音·风雅田园》(配合《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山水田园诗专题),《电视散文·细品边城》、《电视散文·走边城》(配合《边城》)。这些影视作品画面精美,音乐动人心弦,加上极有感染力的对白、诵读、讲解,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从视觉、听觉、情感、认知等方面给学生以美的冲击和震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材甚至训练题目中都蕴含美的要素,只要用心挖掘、用心去感受就会有所发现。具体而言:

1.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美。概括评价人物形象是小说、戏剧教学的重要内容,而有些人物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比如智慧的烛之武、勇武的荆轲、坚强的桑提亚哥、爱国的苏武、纯情的翠翠、能屈能伸的刘邦等。抓住这些人物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进行多角度评价,既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又能让学生参与审美评判的过程。

2.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美。让学生感受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是记叙、抒情类文体教学的前提,而针对一些文章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用心感受使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比如,《再别康桥》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的是质朴浓烈的爱、《小狗包弟》表达的是深深的爱恋、《陈情表》表达的是祖孙挚爱、《别了,不列颠尼亚》表达的是自豪感等。通过诵读鉴赏相关段落、语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心爱之物、心爱之人的深厚感情,然后再反复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即能给学生以审美的感知。

3.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人教版教材中《沁园春·长沙》、《雨巷》、《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登高》、《春江花月夜》、《兵车行》等诗词以及高三复习资料中所选的很多诗词营造了或静幽、或热烈、或凄迷、或壮观、或柔美、或开阔的意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玩味之,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4.引导学生感受名家观点的理性美。高中生随着知识、经历的增长,思想认识中的理性成分不断增加,引导他们感受、领悟文章所表达的理性美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让他们的审美境界得到一定提升。比如,先秦诸子的文章、言论尤其是老子、庄子、孔子的观点非常具有理性美。我一般通过引导学生背诵、“头脑风暴”谈自我认识、看传统观点的现实意义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观点、写心得,使其切实感受文章的理性美、智慧美。另外,我一般一学期带领学生观看几场“国际大专辩论赛”,并在班级举办一场辩论赛;我还经常抄写哲理诗句、哲言名句让学生背记、积累,以期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加其理性的审美体验。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