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班额问题系列报道——
新泰打响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攻坚战
2月23日,新泰市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该市市委书记、市长刘钦海带领市各大班子领导参加了新汶街道中心小学新址奠基仪式。新汶街道中心小学新建工程规划投资5000万元,占地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后新增学位675个,是这次集中开工的14个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校建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这标志着该市集中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建立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机制
新泰市委、市政府牢牢抓住省和泰安市强力推进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政策机遇,把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纳入“十三五”重大民生工程,列为2016年全市“为民所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市委十五届五次全体会议、2016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把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列为重要议题研究部署。成立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多次开会部署,密集调度督促。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市、镇、村(社区)分级负责等制度,将该项工作纳入对部门、乡镇(街道)的督导考核,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解决“大班额”工作机制。按照特事特办、综合施策、用好存量、扩大增量的原则,与“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相衔接,科学制定了《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施方案》、《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工作措施,着力破解“地、钱、人”三大关键资源难题。到2017年底,该市将新增班数1052个,新增学位4.98万个,全面实施标准班教学,彻底解决“大班额”问题,实现县域内更高水平的教育均衡和公平。
在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的情况下,该市深挖潜力,今明两年扩增土地约1499亩,优先满足解决“大班额”的学校建设用地。将学校建设项目纳入“直通快办”程序,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协调相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按政策减免相关费用,保障学校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加大政府投入,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去年,新泰市完成投资5.7亿元,新建续建校舍工程24万平方米,建成14处学生公寓和10处餐厅,新建扩建青云中学等14所学校,完成97处体育场地和旱厕改造等项目。今明两年该市将多渠道筹资18.7亿元,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91所,全市新增校舍面积68.94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投资10亿元,开工建设综合高中、汶源中学、新甫中学等12所学校,改扩建汶城中学、果都镇初级中学等43所学校。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该市还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办学,积极探索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举办中小学、幼儿园;鼓励房地产企业按相关规定投资参与建设配套非营利性民办中小学。今年,该市将以民办机制举办汶源中学、滨湖小学、香格里拉九年一贯制学校、楼德实验学校、福田初级中学等5所民办学校,扩充教育资源,健全完善县域教育体系。
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配备
新泰市坚持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配备,满足解决“大班额”的师资需求。定期核定调增教职工编制,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按需补编。按照教师“退补相当”原则及时补充新教师,做到有缺即补。积极推进“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制度改革,盘活师资,鼓励民办学校自主招聘教师,推行“三支一扶”支教及乡镇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走教;深化与鲁东大学、泰山学院的协作,每年安排500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顶岗实习;利用教育云平台,实施同步课堂推送,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同上一节课。加快教育集约化办学进程,推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完善新泰一中、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学三个教育集团办学;分批分步实施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以一所初中为核心校,将片区内中小学、幼儿园捆绑组建一个学区,共享教师、课堂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