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无惊
“宠辱无惊”,这是老子的名言之一。就是不管是宠爱还是冤枉乃至于侮辱,你不必反应过度。老子为什么提出这个来呢?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许多士人都在宣传自己,希望自己的这一套能够被哪一个诸侯国的君王所采纳,然后可以出将入相,治国平天下。可是有时候竟会导致“朝为座上客,夕为阶下囚”。
“得宠”并不好听
老子说“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什么叫“得宠”?你是一个卑下的地位,才有宠不宠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有一个西方国家的记者访问我,跟我聊到我写作艰难的历程时,他就说:“但是你现在是受宠的啊!”我一下子脸就红了,我不爱听这个话,因为“宠”并不好听。
说你得宠的时候,你要是再一惊一乍的,就更丢面儿了。《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下子考中了,报子来给他送喜报。他喊着“中了,中了,中了”,旋即牙关紧咬,不省人事,疯了、傻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说明“宠”能把一个人宠惊了,宠得他找不着自个儿了。
至于辱、受惊,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说一个小公务员见到一个大官,很紧张也很有幸福感。可是这时候,咔嚓!他打了一个喷嚏。大官皱了下眉头,他很紧张,回去以后就不断地写信给大官解释,后来再见到这个大官,还说:“大人,我打那喷嚏——”这个大官可真火了,说你讨厌,唆什么。他一见大人对他这样脸色,马上回去就病了、死了。
如何做到宠辱无惊
为什么宠辱有惊呢?老子说,就是因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无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你把宠辱看成了你的身,你把什么事都想到自己的身上,这样的话你就是宠也惊辱也惊。如果你能够不想自己,能够忘我,能够不考虑自身,那你还有什么可惊的呢?
但是,自古以来就有知识分子说老子说得太荒谬了,因为人的存在是以身的形式而存在的,他不可能完全无身。但是老子后边又有话,“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就是说如果你把天下看成你的身,你的境界就会恢宏得多。要想宠辱少一点惊,就要增强你的自信,我有一定的自信,我就不会跟着别人的话走。
但是老子也有另一面,整个《老子》五千言里,提倡你要自尊自信的话并不多,相反的,是提倡你要谦虚、你要卑下、你要和最底层的人保持同样的水平。你提高自尊可以宠辱无惊,你要是加深你的谦虚,也可以做到宠辱无惊。
有一个日本人写的书用了一个词,叫“钝感力”,和“敏感”相对应的,就是你对有些东西不要太敏感。有些东西要能放下,有些东西能够视而不见,你只能抓大放小,你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亲自过问。所以老子讲恍惚,就是有些事你不要太清晰。
(摘自《老子十八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