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一所理想的学校必定会有自己的文化,因为文化是学校持续“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种力量。学校应以文化自觉唤醒师生的文化自信,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涵养师生的精神。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也是生成文化的地方。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历久不衰的源泉。
不管老校还是新校,最有效、最持久的发展策略就是文化引领。特别是对于一所新校来说,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切从头开始,要尽快凝聚师生,实现快速发展,需要校长用文化来引领学校发展。
首先,学校文化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文化建构中以文化认同凝聚师生。学校文化尤其是理念文化的建构过程就是汇聚师生智慧,实现文化认同,达成师生凝聚的过程。做好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在群体参与中不断优化文化内涵,推进文化认同,对于实现师生由聚合到融合来说尤为重要。虽说学校文化是长期积淀的过程,但对于一所新学校而言,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的统领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要与学校的筹建同步进行,必须先于学校的开办,需要基于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实际和优秀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依靠专家的高端引领和校长的文化情怀、教育担当、办学视野与智慧,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方式规划学校的发展。这样一来,当学校建成办学之日,学校就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方向与目标,有了学校的校园精神与师生的价值追求。这既是学校独有的文化基质,也是科学的办学策略。当干部、师生、家长融入其中时,就会看到学校的未来、自己的未来,就会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就会与学校一同规划自己的愿景,产生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的激情与动力。这时的学校文化就会起到引领、聚合的作用。
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既是发挥学校领导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融汇全体干部、师生乃至家长智慧的过程。师生乃至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历经“学习解读——思考献言——修改完善”的循环往复,可以使学校畅通言路、广纳良策,推进学校文化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优化。其本身就是一个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一个以文化认同推进团队凝聚的过程。
学校文化需要以外显方式营造氛围,用良好的校园环境浸润师生。学校环境会对工作和学习其中的师生产生浸润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手段。”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就成为建设学校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建学校一切都是新的。在环境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实现育人氛围的外显与内化的和谐,将办学理念、精神内核、价值观念、育人目标及风格特色等抽象的观念通过学校建筑的外观造型、内部装饰、校园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给理念一个强有力的现代视觉符号,传达学校的文化特征。
环境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文化之美、布局之美、和谐之美。环境建设要从学校文化的解读入手,彰显学校文化特质,体现学校育人的理念、目标,也要凸显文化引领下的行为方式,达成文化之美;要从整体进行规划布局,体现环境文化的整体性、连贯性、发展性,达成布局之美;要图文结合、平面与立体结合、理念文化与师生行为文化结合,达成和谐之美。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对学生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不是知识,不是考试分数,而是文化,是一种在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要用心去构思、用智慧去创建学校的环境文化,让校园成为师生的文化家园。
学校文化需要借助课程这一载体,让多元、可供选择的实用课程成为师生的发展场和学校的文化符号。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的建设与改造彰显的是学校的文化——育人理念、育人目标和育人策略。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炼学校文化基因,建设具有学校文化特质的课程体系,研发本土化的系列课程,实现“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精品化,精品课程特色化”。
学校的课程建设首先要从育人目标出发,遵循共性,强化整合——基于学科内知识体系的衔接与优化整合,基于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与目标整合。在此基础上,要立足学校文化,结合本校本土资源优势研发学校课程,开设凸显学校文化的特质课程、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等。这样的课程依托学校文化,整合校内外资源,以实践探究为主要形式,既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创新学习的形式,活跃校园的生活,形成、巩固、发展学校特色,以课程开发与实施成就教师、发展学生。
学校文化需要立足班级,让文化落地生根。文化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每一名学生都带有学校文化的印记,使得学校文化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班级是学校最基层、最有效的组织,学校文化的内化、践行只有依托班级,才能落地生根,使之在每一名学生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记。
班级文化建设首先需要学校依托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宏观架构前后衔接、梯次发展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班级文化建设发展目标、主要内容(或活动)、实施策略、评价方式的实施推进机制。在此基础上,各班级基于“班情个性化、尊重学生人文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依托活动体验化、关注养成过程化和鼓励创新特色化”的策略,从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组织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课程文化八个方面构建班级文化体系,形成班级文化课程群和班级正能量,实现用文化改造班级,以班级文化滋润学生健康成长。
以文化自觉唤醒学校的文化自信,实现学校文化使命与担当,校长的首要职责就是“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因此,我们要基于教育方针、规律、趋向和学校实际,建构学校发展愿景、精神与价值理念,让学校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形成一个精神的文化场,主导师生的思想,影响师生的行为,涵养师生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化是影响,是浸润,是引领,是师生特质,是习惯,是修为方式,是人文素养。学校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并持续发展,提升学校文化的地位和水平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
校长名片
徐玉红,青岛市教育管理先进个人,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多次主持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工作;注重学校发展架构与精神引领,确立学校“文化立校、以文化人”的发展理念;出版专著《论语之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