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切忌舍本逐末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门教学艺术。然而,在时下大量的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舍本逐末、无效提问现象。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提问的最高境界不是教师问得如何精彩,而是学生会不会主动提问、积极思考。课堂的根本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因此,提问设计的出发点既要着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又要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思考。
在教改初期,学生只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引导。当自主提问成为习惯以后,学生就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作学习目标的一部分,展开教学。比如,在教《再别康桥》一文时,教师先出示诗歌的标题和作者,然后让学生自读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教师问:“同学们第一次读会产生哪些疑问?”一名学生说:“‘康桥’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另一名学生说:“诗人‘别康桥’、‘再别康桥’各是什么时间?”还有一名学生说:“诗人‘别康桥’、‘再别康桥’各是在什么情景下?”最后一名学生说:“离开‘康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总结道:“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抓住了思考的关键。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开始查阅资料,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讨论,争取解决这些问题。”有的问题很快就被学生解决了,有的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被学生解决了,有的问题需要学生在课后继续探讨。
这种教学设计以学生的提问为出发点,生成学习目标,展开教学。如果教师设计好这些问题后再让学生回答,就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是,也会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同时,这种教学设计能使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研究表明,忽视整体阅读是制约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障碍。因此,提问要注重整体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然后把具体的句子放在整体语境中理解,最终再回到整体,通过不断强化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切莫让繁多琐碎的提问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例如: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整体感知、重点品味、整体深化三个环节。在学生质疑后,老师问:“你们读了这篇散文,整体感觉是什么?哪些段落、词句最能体现这些特点?请你们找出来重点读一下,看能不能把这些感觉读出来。还请你们用几句话描绘一下春天,和朱先生比一下。”这一提问设计的步骤是:教师引导学生先对文章形成整体感知;再来解决词语或句子的问题,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春景中,进一步体会作品的美;然后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把握语言美、意境美;最后,让学生描绘一下自己理解的春天,进行思维迁移性训练,并且再次回归整体。
语文的“本”,即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形象性、艺术性,是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教师要发挥语文自身的强大优势,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艺术殿堂。在提问设计上,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作者单位:临邑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