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总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
——记山东省教学能手、菏泽市牡丹区第22中学教师梁瑞萍
学生向梁瑞萍老师献花。 邹爱武/摄
“梁老师,我们想您了。”这是去年教师节前夕,刚刚考上高中的袁子书和同学们回到菏泽市牡丹区第22中学看望梁瑞萍时说的第一句话。说起他们的梁老师,刘亭君同学说:“梁老师通情达理,比妈妈还细心。”姚凯迪同学说:“我们的班主任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面对一个能让学生感到母亲般关爱和细心的老师,学生怎么能不喜欢呢?
她能走进学生心里
1995年,梁瑞萍从聊城师范学院(现在的聊城大学)思想政治系毕业,被分配到菏泽市牡丹区第22中学,成了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
梁瑞萍说:“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1999年的一天,梁瑞萍发现一个叫小琳的女生一反常态,几天都不理她。原来,有一次,小琳跟她打招呼,她没听到,以致小琳特别难过。梁瑞萍意识到:自己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很重要,不能因为自己的粗心或者不留意对学生造成伤害。从此以后,梁瑞萍总是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及时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2015年,梁瑞萍担任了初一(28)班的班主任。有一段时间,她发现班里的小杰(化名)喜欢独来独往,经常在课堂上发呆、走神。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多次和他交流,他却总是沉默不语。于是,她拨打他的妈妈留的电话号码,却一直无法接通。后来,她经过多方打听才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小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妈妈一起生活,但妈妈又出了意外事故。当时,梁瑞萍心疼地把小杰搂入怀中,告诉他:“无论你有什么心事,老师都愿意倾听;无论你有什么困难,老师都会帮助你。”从此以后,找小杰谈心、辅导小杰做功课就成了梁瑞萍的工作内容之一。在她的悉心关怀下,小杰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有了进步。
她眼里没有后进生
梁瑞萍授课时注重以情化人,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深得学生的喜欢。她在工作中一贯坚持“平等对待学生,积极赏识学生,关爱学生,宽严相济”的原则。不论学生成绩好坏,她总是一视同仁。她倡导“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教育理念,把“优秀”细化成衣着整洁、讲究卫生、礼貌待人、拾金不昧、热爱劳动、关爱同学、关心集体等十几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一步步向“优秀”靠近,努力成为优秀学生。
在教学中,梁瑞萍发挥思品课的优势,把“情境教学”和“案例引领”运用于课堂,选取贴近学生、社会、生活的案例,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她常对学生说:“成绩差一点不要紧,但都要成为好人。”
一个叫小龙的学生留的发型不符合学校要求,梁瑞萍多次找他谈话。但是,小龙坚决不改。因此,梁瑞萍很生气。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她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由于小龙的发旋长在头的前部,因此留短发不美观。从此,梁瑞萍不再要求小龙留短发。小龙激动地说:“梁老师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她理解我,尊重我,让我在同学面前有了尊严。”
她不只是位好老师
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开始,梁瑞萍就想做得更精彩。因为她热爱这份职业,所以在不断突破、不断超越的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了专业成长,并且体验到了这份职业带给她的幸福。
2004年,梁瑞萍担任学校思品课教研组组长。她同其他教师一起研究,决定把3个年级共47课的内容分成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国情国策4个板块。他们整理、归纳每个板块的知识点和测试题,形成了约10万字的书稿,并在全校思品课堂上统一使用。2007年,梁瑞萍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她的研究课题“初中生逆反心理研究”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9年,梁瑞萍受学校委托,开始探索思品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两年的摸索,她跟两位同事一起,在贯彻“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当堂训练”思品课堂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授课模式、复习课模式、讲评课模式。新的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授课模式分为3个步骤:创设情境,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进行情境体验,生生互动;通过学生展示、教师点拨、适时追问,形成结论,提升情感。复习课模式通过“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找出重点、易错点和重点问题,小组合作过关检查”3个步骤落实教学目标。讲评课模式则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订正试卷,教师精讲、点拨释疑,规范答卷展示和引导学生规范答题”3个步骤,反馈测试情况,提高学生的答题质量。
从教21年来,梁瑞萍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菏泽市骨干教师、菏泽市首届教坛精英、全国孝亲敬老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并获得牡丹区“五一”劳动奖章。
“梁瑞萍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善于换位思考,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她总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的关键。”菏泽市牡丹区第22中学校长李爱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