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笔:陈培瑞
有感于一所小学的“小城故事会”
2016年4月的一天下午,笔者有幸观摩了济南市一所小学举办的“小城故事会”,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故事会”这种形式,在我国各行各业早已有之,并不新鲜。令我感到新奇的是,这所小学的“故事会”冠以“小城”,别有一番意蕴。而且,讲故事的人变成了学生、教师和家长,涉及的内容比“小城故事”要丰富得多。比如,三年级学生鞠林奕讲的故事题目为《创意服装比赛的故事》,描述了他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时,为了增强故事的画面感,独出心裁,自己动手,用纸、胶带、订书钉、剪刀制作“龙袍”和“连衣裙”的故事;二年级学生王勒菲讲的故事题目为《一堂无言的数学课的故事》,讲述了数学教师哑了嗓子,靠板书、手势和眼神实施教学的故事;二年级学生席居一以《勇敢者的秘密》为题,讲述了她患感冒后喝中药的故事。
故事的讲述人也令人惊讶。一年级的小孩子识字量极为有限,《课程标准》对他们写作文的要求是“能写一句完整的话”。然而,一年级的法博文同学却在台上完整、顺畅地讲述了他感到“开心”和“烦心”的几件事,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几位家长同台与师生讲故事。他们讲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整场故事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几百名学生、教师和家长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大家同呼吸、共苦乐,成为命运共同体。笔者也被感动得不能自已,走上台去,为“小城故事会”点赞。
曲终人散后,笔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习惯寻根刨底的我,不由得追问:这所小学的“小城故事会”为何举办得如此成功?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事会吗?我思来想去,觉得这种故事会的最大亮点是彰显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创生的一方和谐的教育生态。故事的话题来源于真实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性光芒。不同身份的讲述人敞开心扉,平等对话,倾心交流。家长、学生和教师就像一家人在一起过日子,彼此关照、相互依恋,细微之处见真情,情深之处见精神。
这种教育生态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以为,主要来自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浓浓的教育情怀与智慧。
学校坐落在济南纬十二路北端的一个居民小区内。那里宛如繁华的“小城”,有错落有致的楼群,纵横交错的林荫小道,遍布楼群的微型绿地,来来往往的居民,休闲、玩耍的老人和小孩。“小城”内的学校宛如“城中之城”,再加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小城故事》,构成了学校周边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文环境。学校因此创生“小城故事会”,富有地域色彩和亲和力,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接受。
“小城故事会”发端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师生初次尝试这种表现形式,难免不尽兴。许多孩子不会讲故事或讲得平平淡淡。于是,教师结合语文教学普及讲故事的常识。他们把好故事概括为“四好”,即好选题、好内容、好情节、好口才,引导学生做有心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捕捉细节,按照“四好”写故事、讲故事。经过反复历练,好故事越来越多,讲好故事的师生越来越多。故事会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尤为可喜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听别人讲故事,纷纷要求自己讲故事。他们写故事,限于识字量,绝大多数句子用拼音代替。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口头表达。许多一年级学生登台讲故事,像“小人精”般机灵,讲得有板有眼,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在活动初期,许多家长应邀在台下听故事。他们听得入神、着迷,产生强烈的共鸣,纷纷要求讲故事。他们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打开了教育生活的另一扇窗。
写到这里,我对“小城故事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小城故事会”是什么?是活动德育,是生态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家校沟通的桥梁,是学生锻炼、成长的大舞台。“小城故事会”无疑已成为这所小学教育创新的一张耀眼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