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有感于一所小学的“小城故事会” 圆桌话题 新闻热评 经典画读 别把办公室变“公堂” 读书好处心先觉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圆桌话题

话题背景: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

治理校园欺凌亟须修复校园生态

许朝军

校园欺凌的发生纵然有多种原因,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校园生态关系出现了不正常的苗头。其中,首先是管理不到位,忽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引导;其次,是学生自身的法纪观念淡薄,对他人权益和生命安全置若罔闻;再次,是校园内缺乏和谐相处、融洽友善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并且缺乏对构建这种生态的规范管理机制。对于校园而言,健康的生态环境体现为阳光向上、管理规范、相处和谐。其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如果说专项治理是一种矫正手段和措施,那么修复校园生态则是一种科学理性的干预和引导。首先,学校应将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融洽的校园生态当作教育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校园管理的最终目标虽然体现为教育质量,但衡量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分数,更应该是师生在校园内是否感到快乐,是否感到幸福。显然,离开了健康的校园生态,这一切都不复存在。要结合校园生态的构建开展扎实有效的德育。要将生命教育、权益教育、法治教育、个体权利责任教育等纳入德育的范畴,围绕引导学生学会健康成长、学会和谐相处、学会尊重他人、学会遵纪守法、学会理性面对矛盾冲突,用行为引导和教育引导,让学生能理性对待自己、尊重他人,学会用法律和制度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既有约束又有自由的良好生态氛围和交际氛围。

社会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作用,让青少年学生知可为和不可为,引导和警示青少年学生学会理性思考、理性行动。这是联合发力构建健康积极的校园生态的必要手段,也是根治校园欺凌事件的关键。

 

将治理校园欺凌常态化

戴先任

校园欺凌现象显然不是短期治理就能奏效的,需要有常态化、长效化的机制与对策。我们从《通知》中看到,这样的专项治理虽然有时间限度,但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实现长治久安。例如,其中要求各地必须制定完善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等等。采取这些举措的目的是,在专项治理期间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以预防与高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这样的专项治理,实际上是要求各地在一定期限内完善校园欺凌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是着眼于校园的长治久安,而并非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

要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有力整治,还需要有强硬的法律撑腰。在校园欺凌现象中,一些学校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他们并非执法部门,他们对学生缺乏惩戒能力。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赋予学校合法的惩戒权,完善相关立法,让法律对“小恶霸”有惩戒效力。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对校园欺凌现象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并懂得寻求学校及社会的保护。还要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

 

治理校园欺凌行为任重道远

梅香生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部署的这项专项治理行动,其重要性不亚于对教学工作本身的检查督导,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在校园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恶意欺负、侮辱、伤害事件经常发生。据统计,从2014年至2015年,全国各地通过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就有43起。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欺凌事件,要么一方忍气吞声,不敢声张;要么在家长知道后,校方作出处理。这种息事宁人的处理方法难以从根本上遏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既有学生处在青春期、思想不成熟、行为难约束等原因,也有学校的管束教育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原因。一些教师和学生家长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欺凌事件,只不过是双方打打闹闹、开玩笑的行为,只是行为有些过火罢了,不值得大惊小怪。由于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认识不足,因此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制止欺凌事件的发生,使得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校园欺凌事件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而且对受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今后还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十分必要和迫切。 

当然,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从长远来看,在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要加大法律干预的力度,依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打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这种对校园欺凌行为依法严处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妨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法律行动。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