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推动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 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放飞心灵,让孩子轻松快乐上小学 开发实施一年级《学习准备期》课程  创新协同举措 科学衔接幼小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专家观点】

幼小衔接,究竟要接什么?

□ 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董旭花

幼小衔接几乎是所有幼儿园老师和家长朋友关心的问题。那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要经历哪些跨越?幼小衔接到底接什么呢?

从幼儿园到小学距离有多远

从幼儿园到小学确实不像家长想象得那么容易,家长们不能期待孩子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就放下玩具、背起书包轻松上学去。升入小学后,孩子会进入一个比幼儿园大很多的学校,环境变了,一日生活内容变了,学习方式变了,交往对象变了,规则代替自由成为一切活动的中心。

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下列6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会让部分孩子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在游戏中学习、生活中学习和探索中学习的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教师关注。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遵守集体规范,尽快融入班集体。

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小伙伴分离,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并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尤其是期望孩子学业优良。所以,他们会为了学业而减少孩子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

学习环境的断层。从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为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们容易陷入注意力不集中状态或患有学习障碍。

如此看来,孩子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才有可能应对这些挑战,从而轻松愉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所以,无论是幼儿园、学校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忽视幼小衔接工作。我们的准备越充分,孩子的过渡就会越轻松。

幼小衔接切勿因小失大

提到幼小衔接,很多家长想到的是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他们会觉得孩子上学前学得越多,上学后就越有优势。而教育研究表明,这种优势只能维持到第一学期三分之二的时间。之后,孩子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可能因为前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导致厌学、惧学、不会学。

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幼小衔接教育的观念,不要被某些所谓幼小衔接班的宣传所迷惑,避免孩子陷入“未入学、先厌学”的泥沼。

一般来讲,孩子入学后遇到的困难并不是单纯的学业问题,更多的是能力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提高其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家庭、幼儿园及小学要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不单是幼儿园的工作,也不单是家长的工作,家庭、幼儿园、小学要共同努力,才能搞好衔接。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和学校,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顶多再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或者辅导班。很显然,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做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父母角色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

父母应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守作息规律。鼓励孩子多交新朋友,陪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多做满足孩子好奇心的探索。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校和教师。对孩子适当约束、适度关注。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包办代替。

幼儿园教师应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适当延长活动时间,鼓励孩子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情。关注孩子同伴间的社会交往,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交往技巧,能处理相互间的矛盾。培养孩子遵守群体生活规则的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小学教师应安排24周的过渡时间,上课时间要慢慢延长,有一定的弹性。减少教学内容中抽象性的符号和语言,增加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减少呆板式的上课,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方式;减少单调的机械练习,重视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减少全班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方式,增加小组和个人活动时间,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

2007年,上海市教研室颁布《上海市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实施指导意见》,提出为缓解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的身心压力,在小学一年级课程中设置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综合活动”围绕“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师生情感交流”3个要素进行设计,教学主要采用游戏、示范、情景模拟、训练、竞赛、儿歌、故事等形式,便于孩子模仿、感受和尝试,强调活动的趣味性。准备期为4周,即新生入学第一个月。上海的做法值得各地小学学习和借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