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拯救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为山东高考作文题目点赞 家长的红包,教师不能抢 锻造特有的风格 要用好充满乡土气息的活资源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教之有道】

要用好充满乡土气息的活资源

□ 赵东

在一些农村地区,小学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方都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对科学课,学生只是在考试前读一读、背一背而已。科学课的师资力量十分欠缺,有的教师把握不准教材。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学生创造、想象与怀疑的特质。

然而,农村蕴涵着丰富的动物、植物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他们能够直接感知的动植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动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产生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获取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还能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校要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立科学实验基地。对于生物学内容,大多数教师都感到头疼。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之甚少,再加上学校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因此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开辟种植基地,并且规定凡是种植类的课都在基地内上。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植物材料,又成了学生探究生物的主要场所。

农村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教师让他们观察事物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解有效得多。例如,在上三年级科学《蜗牛》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校外,并且要求全班学生在10分钟内找到蜗牛,学生当然兴奋不已。不到10分钟,人人手里都有了蜗牛。但是,大多数学生手里拿着蜗牛,却不知道从何处观察。这时,我就变成了引导者。就这样,学生产生了浓浓的兴趣,不再感到科学课枯燥、乏味。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实验能力正是创造能力中的重要环节。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研究、讨论、设计、实验,不唯书、不唯师,学生就完全能够想出书本中没有的甚至胜于书本的创意。

现行的科学教材在编排上是根据季节编排教学内容的,有些知识要在隔学期收集教学资源。因此,只有做科学教学的有心人,才能上好科学课。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种植凤仙花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存在的9个问题。而凤仙花在前一个学期已经开花、结果,在下个学期的开始阶段往往遭遇“倒春寒”。很多三年级学生无法找到凤仙花的苗,也没有提前收集种子。如果没有学生的亲身体验,很多数据就无法完成。所以,我们必须等种子在土里自然发芽。但是,当凤仙花开花、结果时,这个学期即将结束。教师只好照本宣科、走马观花,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是理性认识,根本没有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秋季收集凤仙花的种子,只要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能把这个单元的教学工作准备完毕。何乐而不为呢?

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资源库,这里的学生与虫鸟为伴,与山水相依。农村学校的科学教师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教学内容与本地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科学课本上有《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等课文,可是很多花在春季都未开,因此教师可以把这些课文放在夏季进行教学。又如,有的山村学校教师因地制宜,引导学生到校外收集各种岩石,并制作岩石标本。对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资源,学生很感兴趣。同时,教师教得也很轻松,确保了科学课教学的规范化。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