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做好节粮教育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德育课程综合改革 第五届“泰山学者主题沙龙”在菏泽举办 无棣县筑牢防溺水安全网护航学生安全   图片新闻 沂南县投三千余万保校车安全运行    济宁市兖州区教体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 10个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背后 今年省属高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数量大增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10个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背后

——烟台职业学院实践育人纪实

□ 本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宫珊

510,在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烟台职业学院又获2个一等奖。自2012年以来,该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已累计获得10个一等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烟台职业学院实践育人的可喜成果。

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坚持“贴近行业需求,精准对接产业”,探索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改思路,实现了育人质量的大提高。该院毕业生成为企业抢手的“香饽饽”,今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98%

该院院长温金祥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必须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我院积极探索并构建起了实践育人体系。”

“教学做一体化”大放异彩

“根据我课前自学了解,X62W万能铣床的电控原理是这样的……”

烟台职业学院电气安装与维修一体化教室,2015级电气自动化专业3班正在上PLC应用技术课。白静老师站在讲台一侧,面带微笑注视着随机抽签上台的学生为全班讲解理论知识。台下,同学们兴趣盎然,在工作台旁一边操作一边讨论,调试检验、分析原理、排除故障,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这是该院电气工程系“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一个镜头。自2011年起,该院启动“教学做一体化”改革。“教学做一体化”,就是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实施教学,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让“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基础差、没自信、不爱学”的老大难问题。

课上在一体化教室研讨,课余在实习基地竞赛。这种“在战争中学打仗,在操练中长本领”的改革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入校时文化课成绩很低的学生,经过“教学做一体化”训练的“锻造”,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各级竞赛的高手。

郝文彬,入学时是本专业高考成绩排名很靠后的学生。入校两年,经过在“教学做一体化”中的实战训练和“四级竞赛”的摸爬滚打,他于2015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赛项一等奖。如今,他已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录用,成为一名国家级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月薪达8000多元。

招生就业一条龙,校企深度融合

走进烟台职业学院“鸿准现代学徒制实验班”,记者看到,来自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指导学生操作设备。这家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模具研发和制造企业看中该院的实践育人优势,主动和该院联合培养学生。去年,公司向学院捐赠价值达400万元的高端机械设备,专门用于学生实践教学,并安排技术人员负责到校“手把手”教学生。

在“泰利实验班”,学生则是上午在学校上理论课,下午去泰利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上专业技能和实训课程,一名师傅带23名学生,手把手指导技能实践。学生就读期间所学即是毕业后工作所用,这样的实训使学生们学得格外用心。

这些“实验班”是该院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成果,其成员既是学生,也是职工。除了上述模式,该院还有“一汽-大众班”这种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2014年,学院与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组建订单班。学院将企业标准纳入教学与管理之中,保证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同步。

据该院教务处处长原宪瑞介绍,像“鸿准班”、“泰利班”、“一汽-大众班”等培养模式,实现了从招生到就业一条龙。校企双方不仅按照共同拟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更重要的是,完全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

双师型教师带出双技型学生

柴敬平副教授,工学硕士,先后在太原钢铁公司和烟台黄金电器有限公司工作过,企业工作经历长达28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高级工程师,他于2008年被学院引进,成为船舶机械教研室副主任。他带领学生在本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主机与轴系安装”赛项中一举夺冠。

近年来,学院引进的像柴敬平这样的高级工程师达32名,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能工巧匠达21名。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在科研、技术开发和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建立起企业人才引进机制,学院还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带动、青年教师双导师培养等工程,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如今,学院师资队伍“双师”比例达到92%

在学院电子工程系飞鹰无人机协会工作室里,刘晓林老师正在指导学生装配一架多旋翼航拍飞行器。目前,此无人机协会已经给省内多家影视制作、文化传媒公司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航拍航测服务。

在该院学生社团中,像飞鹰无人机协会这样的专业社团就达49个,覆盖了全院60%的学生。学院对学生专业社团给予大力支持,每个社团都达到“四有”:有专业指导教师,有固定活动场地,有配套活动经费,有创新创业项目。

正是在这样崇尚实践、鼓励创新的氛围里,该院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得到了极大激发,专业技能得到了充分施展,一批批竞赛能手走向领奖台,一批批能工巧匠受到企业青睐。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