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式”集体备课的优势
自2006年以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成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研究探索出一条高效的集体研讨形式——“课例式”集体备课。
“课例式”集体备课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共生共创的结合点
“课例式”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在求同,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统一”,即统一的内容、目标、重难点、设计、练习,而是在此基础上确立同一个问题,由多个教师上同样的内容,发挥集体的智慧和优势,经过多次再研究、再反思、再上课,最终形成能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一个优质教案,提高所有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课堂效益。
参与这一课例研究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学主角,都要亲自去上课,只是上场的次序不同而已。这是因为,教师每一步的研究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这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在帮助执教者,更是让执教者对自己的设想进行一次教学实践。为了下一个教案更完善,自己上课更顺利,教师在集体备课时积极发言,表达思想,思考自己在交流环节中想到的、看到的问题。这个交流平台,满足了教学伙伴之间助人自助的心理需要,催生了多种观点交锋、百家争鸣的教研氛围。
“课例式”集体备课是形成教案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点
集体备课的目标之一是最终形成精品教案。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同一个课例而言,一千个教师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教案,每一位教师的备课过程都是一种有个性的教学思维的展现。
在以往的集体备课中,多数是一个人备课、上课,然后大家来评一评。针对一名执教者,有些听课教师往往没有前期思考,听课后的想法与执教者的意图不能产生共鸣,因此评课的指导价值不大。在针对教案而讨论教案的集体备课中,教师受益少,参与的积极性低,以致严重影响集体备课的效果。“课例式”集体备课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精品教案,使集体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从而极大地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全面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素养的提高。
我们选择参与的每一个课例都必须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来自于教学实践,并且能够使研究真正走进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从大处来说,它可以是学科理念中的理论实践,可以是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究,可以是教法、学法的选择。从小处来说,它可以是教师个人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有一部分是课例研究前的预设,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而课上生成的问题是我们反思的重点。
每个教案的形成过程都承载着师生成长的生成点。一个课例有三四个反思环节,每一个反思环节都针对实际问题制定解决方案。这些环节涉及教材处理、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选择、教学理念的体现等。在备课时,教师要学会关注课堂细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在“备课沙龙”中,一而专,二而深,三而精。如此“干戈”不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形成的精品教案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个教学理念。在相互借鉴中,每一位参与课例研究的教师都汲取了集体的智慧,提升了备课质量和教学水平。
“课例式”集体备课为教师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同时,它引导着教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