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迟来的道歉”说起
不久前,沈阳市一名杨老师写的一封道歉信引发媒体关注。信中写道:“15年前,我所带的班里有个整天默不作声的小女孩,学习成绩很差,班级活动从不参加,是班级里的另类。通过和学生沟通及家访,我了解到,小女孩的家庭非常困难。她自闭、自卑,却用傲慢和冷漠来掩饰家庭和学习上的困难。当时,我整天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她缺少思想上的沟通、生活上的关怀、学习上的耐心辅导,只是一味地进行批评和苛责。有一次,仅仅因为一道题没答对,我竟将她赶出了教室。此后,她更加一蹶不振。”这位老师在信中表达了深深的歉意和懊悔之情:“作为老师,我没能用爱转化她,而是用严厉打击了她的自信。我特别想有机会见到她,当面向她说一声‘对不起’。”
扪心自问,有多少教师敢说自己从未做过伤害学生的事情?又有多少教师有公开道歉的勇气和诚意?作为教师,能为自己当年错误的教育方式公开道歉甚至忏悔,足见其巨大的勇气和诚意,实属难得。这种反思值得点赞。我认为,当下教师缺少的就是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与勇气。
教师的反思是一面镜子。杨老师对自己15年前的教育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自己当年过于严苛,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当年我教育她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方法,也许她能在成绩上有更好的表现。如果她能考入大学,也许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作为老师,我没有做到转化她、成就她,我觉得我亏欠她。”“学生做错事老师会批评,我觉得老师做错事同样要悔过道歉。”“做教育工作应该把爱心放在首位,然后学会运用一些方法转变学生、成就学生。学生在心灵上没有缺失,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成绩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这位杨老师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特别注重家访,通过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此外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教师走出成绩的怪圈后,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
如今,还有很多杨老师当年那样的学生,作为老师,应该怎样帮助他们?我想我们已经从杨老师的反思中找到了答案。在竞争激烈的当下,有的教师会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育人的方式方法。分数固然重要,但不同学生的能力表现不尽相同,如果教师都用统一的严厉或松散的态度对待每名学生,而忽视他们的性格与心理发展,必然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摆正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不能偏向或轻视任何一方。在关爱学生这一点上,教师应该一视同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杨老师道歉的意义,或许更多的是让本人减少一些心理负担,而对当年受到伤害的学生而言,无论是感动、释然还是耿耿于怀,抑或早已全然忘却,又怎样呢?当年急功近利的教育结下的果,他们的人生轨迹已然被改变,这或许才是最值得警醒和痛惜的无奈现实。
今天的教师,不妨也经常拿“反思”这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是否正在重演他人曾犯过的错误?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给出否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