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同学互助 优化成长生态
新教育认为,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借助发展共同体提升专业化水平。其实,学生也是如此,也要依靠发展共同体来打造成长的生态环境。例如,我班58名学生中有19人吃“小饭桌”,就说明有三成多的学生家长顾不上孩子。仅靠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即使老师累死,学生也走不快。因而,我把班风改为“齐心协力,合作成功”,靠同学之间的互助,让快走的大步跑起来,让慢走的飞快赶上来。
在二、三年级时,按照学习和守纪情况,我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全班共有10个小组,每组有两个组长。然后从学习、纪律、卫生、活动4个方面制定规章制度。每个方面有两个班长负责,按照学生表现随时画“红花”或“红灯”。一月一统计,把10个小组的总分从高到低排列,用登上“智慧树”的组员名字的数量定奖惩。这种“捆绑法”,发挥了学生之间互帮互促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维护了小组的利益和班集体的利益。
经过一年多的小组合作,我们班学生的学习习惯、纪律、卫生情况确实有了很大改观。但我也发现了3个问题:班长总是那么几个人,有几个学生永远落在后面;按照平常的一行一列的座次排位,每个组的组长不能很好地管理或指导组员;同桌不在一个组内,容易产生竞争心理,以致互助效果不好。上学期,家委会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建议:校外学生互助。根据居住地的远近和家长的关系、学生的特点组成互助小组,让一个或两个优生帮助一个或两个后进生。很快,14个校外合作小组成立了。此后一个月的活动效果是不错的。于是,在开学前,我把桌凳重新排列,按合作组形式,按照校外合作小组的人员,合并小组,6人或7人一组,组成9个小组。学生第一天入学就按照我提前放在桌子上的名单入座。而且,无论推举值周班长还是组织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按照合作组排座次,第一件事就是选组长,给小组起名字,制定小组合作规则。
按照合作组排座次,一个小组的所有成员坐在一起,便于互相帮助,也便于组长管理。以前排节目、组织活动,仅有几个学生亮相,多数学生都是观众。按合作组排座次之后,我放权给学生。在活动中,全体学生都参加,由小组长组织、排练。在“推普周”,我班学生成功演出了《吟诵之美》节目。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与能力。班长也由合作组来承担。一周有一个组当班长,“纪律班长”、“学习班长”、“卫生班长”、“文娱班长”由小组长根据组员的爱好、特点分工。人人都是班长,学生们都很兴奋,也很尽职,凡是当过班长的都格外守纪。老师有事就找组长,组长大显身手,努力管理自己的组。老师比较轻松,组长也很有积极性。例如,有的组7个组员,人人都是学习委员,一人负责一个科目。台牌设计得也很精美,正面是组名、组员名及分工,反面是“小组公约”,配上美丽的画。上课齐读时,我就点小组的名;学生不用起立,坐着读,节约时间。表扬时只表扬小组,小组内每个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
原来,学生面向讲台听老师讲;如今,学生面对面合作,“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老师少讲,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对表现好的,我竖起大拇指;对做小动作的,我轻轻拍他一下。有时候,我和学生拥抱一下,说几句悄悄话,非常方便和自然。师生真正做到了无间隙、朋友般的交往与交流。在教师节,我收到了50多份“溢美之词”,有的学生直接喊我“妈妈”。这是对教师的最高奖赏,也是“齐心协力,合作成功”的体现。
(作者单位:莱芜市莱城区汶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