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
——沂南县第三中学课程改革扫描
“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成长负责,而要真正担负起这种责任,学校就要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沂南县第三中学校长袁俊会认为,用科学的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学校办学的必然选择。
2009年2月新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决定用问卷、听课和访谈法,对“学生成长动力”开展一次调研。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喜欢文学,而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喜欢到学校和同学一起玩,而不喜欢上学。在接下来的听课和跟进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仅关注知识点、考点和成绩排名,严重忽视学生兴趣、情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顾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最近发展区”;课后作业大多让学生做练习题,缺少其他应有的有效形式。这种工具式的“半人”教育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为此,学校提出要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成长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学校提出了“活动育人”的办学主张,用活动唤醒和激发学生沉睡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校园里生活得多姿多彩。
“理想的教育必须由理想的课程来支撑。为学生提供服务首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课程的设置、结构、实施等都要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求。”袁俊会说。
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每名学生成长的需求,学校启动了教师“特长发展工程”,要求每位教师在学科教学之外还要申报一两项特长发展项目,一方面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服务,另一方面也让教师发现自我、展示自我,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在确保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每名学生根据成长需求自主申报自己喜欢的活动或项目,实现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学校结合教师特长项目申报情况和学生发展需求,组建了校本课程研究室,以专业的视角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同时,确定了兴趣类、活动类、社团类校本课程开发方向,分类组建了多个兴趣小组或社团。
随着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学校课程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益智养性、修身育德、育心怡情、强身健体”等方面的特色课程。教师从中学会了做课程规划,写课程纲要,组织课程实施,他们的课程意识和课程执行力水平也得到了整体提高。
起初,这些“特色课程”的开设着实让某些教师感到了一些压力。后来,教师们认识到,参加这些活动成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他们依据专业爱好、特长兴趣,自主申报拟开设课程,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差异性,重视学生过程体验,打破年级建制,以社团为核心,以“大活动”为基点,全体参与社团指导,全面按照课程计划落实课时。
随着“全人教育”办学的深入,学校按照办学目标,盘活各种教育资源,大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逐步构建起“全人教育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生命生涯类、审美礼仪类、科技活动类、德育信念类、人文哲学类、生活实践类六大类。课程坚持以“全人教育”核心理念为统领,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和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价值追求,以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真、善、美、信、健、富”六种品质,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程学习组织形式的转变以及课程整合、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促进了学校的发展,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爱好变得广泛了,自我发展的动机和愿望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