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家长需要”不应成为急功近利的借口 加强体育工作需要改变教育机制 看课“下菜”,看人“下菜”? 多少高校有“手书通知书”式的文化传统? 大学生实践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让每位教师都成为优秀的自己   人言教职为闲署,不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颜元 身教,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运动治教”的老脑筋该换换了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思辨空间】

“运动治教”的老脑筋该换换了

□ 李磊

今年年初,某市教育行政部门把2016年定为“师德建设年”,并为此大张旗鼓地召开了动员大会,下发了《师德建设年实施方案》,还与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责任书。

按照《方案》要求,师德建设分为宣传发动、学习讨论、整改落实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规定了大量的“必做动作”。比如,在学习讨论阶段,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开展一次集体学习,每周写2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每两周写1篇学习心得体会;同时,还要参加与师德有关的演讲会、辩论会、民主生活会。除了这些,更让人咋舌的还是家校联系活动。其要求是“人人参与家访、生生都要访到”,并且写下家访记录。笔者所在学校是城区学校,每个班级的人数都超过规定的班额,很多班级有六七十名学生。学校让教师到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访问一次,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多年来,在中小学校里,冠之以“年”或“月”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屡见不鲜。除“师德建设年”以外,还有“教学质量提升年”、“教师有偿补课治理月”等。这一系列教育活动似乎成了教育行政领导的常规工作方法。这些活动由于具有鲜明的运动色彩和特点,因此被基层教师形象地称为“运动治教”。

教育行政部门为何热衷于“运动治教”呢?在笔者看来,这与教育行政领导错位的政绩观有关。面对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某些领导短期化心态严重,急于取得见效快、看得见的治理成果,以此彰显自己的领导艺术和解决问题的坚定决心。此外,教育领域去行政化进展缓慢,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往往依赖于上级指令,面对各种文件通知和行政要求无所适从。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运动治教”的泛滥。

其实,“运动治教”很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因为,每次运动的开展都始于某些教育问题严重的时刻。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问题就会暂时收敛;但运动过后,那些问题会故态复萌,从而形成“问题严重、运动开始,问题收敛、运动结束,问题复发”的周期性循环。

“运动治教”的危害有哪些呢?其一,浪费严重,得不偿失。每场“教育运动”都有层层的开会动员、繁复的文件来往、密集的检查汇报等,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增加学校的负担。其二,以偏概全,扰乱全局。每次“教育运动”都会成为中心工作,以致压倒一切教育工作,其他教育问题都会“靠边站”,从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有序运转。其三,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教育运动”中大量的评比检查往往使得学校弄虚作假,疲于应付,最后只落得“认认真真走过场,热热闹闹搞形式”的结局。

那么,如何走出“运动治教”的误区呢?笔者以为,一方面,要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健全教育部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和流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充分发挥各项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作用,以完善政策、形成规范,更好地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校简政放权的力度。只有该简的简,该放的放,才能激发基层学校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从名目繁多的“运动”中解脱出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