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重视身边的传统文化习俗 甘肃天水麦积山     “观光”一词源自《周易》 钱锺书的学术人生 《资本论》里的中国人 如何应对学科“知识老化”现象 数码综合征 “一带一路”非古“丝绸之路”的重建

第5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5
【说文解字】

“观光”一词源自《周易》

□ 卜松竹

出游如今已蔚然成风。但中国人爱玩之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至少早在先秦时期,国人就有了颇具规模的出游活动。

旅游文化学者郑焱认为,《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这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到了唐代,随着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可以发现,无论“观光”还是“旅游”,从出现之初,意思就和今天很像了。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的“旅游”一词,常有着一种游离故土的感伤甚至哀愁。这在字义上是由于与“旅”的搭配使“旅游”有了漂泊乡愁。而从民族文化的深度探析,在农耕经济和宗法制度下,中国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和血亲关系,一旦“失其本居”(旅)而游于外,便难免有思乡之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文化观念才逐渐改变。

(摘自201626《广州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