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不动的京味乡愁
——读叶广芩新作《去年天气旧亭台》
著名作家叶广芩是当今中国文坛一道令人注目的风景,代表作有《乾清门内》、《战争孤儿》、《注意熊出没》等。其作品透出浓浓的京味和大家气派,令人心醉神迷。其新作《去年天气旧亭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则展现了叶广芩记忆深处那带不走的童年、载不动的乡愁。
《去年天气旧亭台》由一系列描写北京百姓生活的文章组成,包括《太阳宫》、《月亮门》、《鬼子坟》、《后罩楼》、《扶桑馆》、《树德桥》、《唱晚亭》、《黄金台》等9篇。每篇篇名都是北京建筑的名字,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与追念。这些叶广芩自幼生长、耳熟能详的地方,在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或已灰飞烟灭,或已面目全非。几十年离别故乡的生活经历使叶广芩饱蘸浓情之笔,描写了北京百姓人家的日常生活,记录下老北京的历史、风俗、人情,留给现代化的北京及当代北京人最珍贵的回忆。
在该书中,叶广芩动用了她最独特、最难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构思精巧、匠心独运。如,《太阳宫》讲述了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曾经拥有过的京郊农家生活的悠闲快乐,曾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太阳的宫殿”;《唱晚亭》写老房拆迁时发现一块刻着“唱晚亭”3个字的石头,引得有一夜暴富梦的后人们疯狂追求,其被当作“赌石”后认定毫无价值,人们随即一哄而散;《后罩楼》则通过对旧王府后罩楼主人珍格格的身世追究,道出“文革”中造反者的追悔,折射出人性的光芒。字里行间,北京的百年兴衰沉浮连同风景地理、风俗人情一同得以展现。
叶广芩的作品以皇族后裔和满族后人为主人公,书写他们的命运转承、时代的新旧更替,探析他们身上蕴含着的传统文化的因子与民族精神的遗存。如,《扶桑馆》写七格格丫丫小时候偷拿家中的古董去唐先生那儿换钱。40年后,唐先生郑重地将丫丫拿给他的那些现在已经很值钱的物件还给了她,一件不落,且保存完好,展现了唐先生对一个孩子的理解与关爱、对一种精神的坚持与恪守。叶广芩擅用京白写京事,在抒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方面,在当今中国算第一人。
叶广芩是一个最平民化的作家,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她平素爱穿一袭与众不同的素色旗袍,举手投足优雅沉静,使人觉得她正款款地从历史深处走来。她的作品往往哀而不伤,透出一种生命的旷达,是有阅历、有见识的作家才有的文学气度。在叶广芩的印象中,无论是冒着热气刚揭开笼屉的窝窝头、炝了花椒油的疙瘩汤,还是送来一把青枣的邻居、炸开花豆的老纪,都给予她温情,给予她谦恭平和与善解人意。儿时的性格铸造是无法改变的,这是生活的馈赠、命运的烙印。对此,她曾经说:“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和达观。”
叶广芩是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满族贵族家庭,祖姓叶赫那拉,是一个庞大而辉煌的家庭,以出皇后著称。古老的北京并没有为这个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带来平静的青年时代,动荡的青春、早逝的父亲,在母亲贫病交加之际长久地离开北京,北京这个古都葆有叶广芩太多的伤痛记忆,也给了她最初、最基本的人生态度。46岁那年,她发表了成名作《本是同根生》。与如今众多“80后”、“90后”作家相比,她算是大器晚成了。此时,她开始大量描写旧北京的生活。时间记住了一切,却不能抹去一切,叶广芩用自己的笔记下了这些逝去的岁月。
读完全书,感觉叶广芩的文人情怀、史家眼光彰显无遗。小说用笔看似散漫随意、信手拈来,实则别具匠心、独辟蹊径,放得开、收得拢。她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故事讲得如行云流水,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从容淡定中蕴藏着智慧和深刻,闲散温婉中透着幽默和锋芒。叶广芩的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