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水平,做好学校美育工作
近年来,学校美育工作中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具体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推进学校美育工作深入开展。
误区一:“学校美育就是开设艺术课程。”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艺术课程作为学校美育的主体要开齐开足,许多学校已经做到,值得肯定。但要认识到,艺术课程并非学校美育的全部内容。除了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外,学校还要扎实推进艺术课程改革,让艺术课程率先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捷足先登,达成美育目标,为各科课程改革树立榜样。此外,美育并非艺术教育,美育的内涵较之艺术教育的内涵更丰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于2015年9月15日公布实施,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强化大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下同)美育课程贯通,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要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科学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
误区二:“学校美育就是情感教育。”首先要看到这种认识难能可贵,还要进一步看到这种认识不够深刻。如果说艺术课程是学校美育课程的主体,那么,情感教育就是学校美育的主体。学校美育不能离开情感教育。抓学校美育,要加强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重视实验,不要用虚拟世界代替现实;要重视扩充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成为社会人之前做一个审美的人、自由的人。我省《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注重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融合,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有丰富的内涵,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和实践会不断深入。
误区三:“学校美育,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大有人在。这种认识缺乏社会整体观念,只有站在社会的高度看问题,才能认清学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学校美育取得了成绩只是相对而言,与社会的整体要求还有距离。总体上看,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我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音乐、美术等美育教研员,建立美育教研员准入、研修、考核机制。建立市县两级美育研究指导中心,整合社会与学校艺术专业人才,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以师范类和艺术类学校为主,联合相关学校(单位)建立一批美育综合研究基地。在全省教育科学规划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设立美育专项课题。每年举办一次全省大中小学美育科研论文报告会,举办一次大中小学美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每所学校都有具体的美育需求,要具体分析这些需求。而建设美育研究基地,就是要找到变美育需求为美育现实的方式方法,让学校美育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误区四:“与其强调美育,不如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既然课程改革对美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只要扎实推进就可以了,无须强调美育。这种认识明显缺乏辩证思维,是理论素养不高的表现,是自己把自己框住了,将加强美育与课程改革对立起来。目前,“核心素养”教育作为课程改革新主题呼之欲出。核心素养理论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可谓史无前例,与美育价值取向一脉相承、息息相通。实施“核心素养”教育与“加强美育”二者不可或缺,它们从不同层面引领教育发展,共同构成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总之,一成不变、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应该被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