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新课标培训的时候,有位专家对我们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师应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他们什么样的生活?
给学生一个富有情感的课堂
精妙绝伦的花园需要匠心独具的园丁,绮丽多姿的课堂需要个性飞扬的教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基本点在于教师的“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教师都应调整好心态,深挖教材、教学环节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对生活、对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是倾听者,不会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课堂中,笔者经常这样问学生:“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生活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真诚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给学生一个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
“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究和感悟。”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或阅读课外书搜集来的。如教学二年级课文《秋天到》时,笔者让学生到公园开展寻找秋天的活动,在那里,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到了秋天的特征,回来以后在日记中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感。又如在学习了《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后,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资料,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制作手抄报,并启发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创编成小诗歌。
在第一册语文生字教学时,我们采取“分层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课文,复述故事的大意;有的学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有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面画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同时,要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课堂变成“天堂”,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享受学习的快乐,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开启他们被封闭的心智,放飞他们被囚禁的情愫,让他们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