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不应被忽视的专题课程 让教育公平从“零择班”开始 小学分班 “招呼”满天飞 准大学生信息打包卖需精准打击 让“防骗”成为大学新生第一课 给学生写评语应因人而异 我对粉笔有感情 经典画读 好课“四有”

第7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7

让“防骗”成为大学新生第一课

□ 张枫逸

对于18岁的徐玉玉来说,美好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花一样的年华却猝然凋零。虽然我们不应对这位单纯善良的女孩苛责,但不能不说的是,骗子正是利用了其不经世事、毫无戒备的特点,成功实施了诈骗。

据介绍,此前徐玉玉的确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使得她和家长并没有怀疑诈骗电话的真伪。这种巧合是始料未及的,一开始没有加以戒备也是人之常情。不过,当骗子要求她将9900元汇入指定的账户时,她竟然没有怀疑!这不禁令人发出一声叹息。如果能够多一点防范意识,就此停止操作,骗子的阴谋也不会得逞。

大学新生即将离开父母到异乡求学,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到社会复杂的一面,加强其防范意识,让“防骗”成为入学第一课。学校要切实负起育人责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面对采访,徐玉玉的不少同学表示,他们也曾接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但大都识破了。可见,骗子看中的就是大学新生涉世未深、缺乏戒备心理、容易上当受骗的特点。十几年来,他们一直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日子,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对陌生人毫不设防。事实上,骗子的手法并不高明,有的甚至非常低劣,只要我们稍加辨别就不难发现破绽。但是,由于缺乏防范意识,大学新生很容易被骗子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走进陷阱。

徐玉玉一案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近日,教育部官网就此专门发布通报,提醒广大新生谨防骗子以发放助学金等名义实施欺诈。教育部的提醒很有必要。每年高考后,各级教育部门都应针对准大学生发布防骗警示,指出常见的诈骗手段,传授基本的防范常识和技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