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何谓人文素质?从知识角度讲,其主要指文、史、哲三方面的知识。其中的“文”指广义的文学,包括文学、艺术和美学;“史”就是历史;“哲”就是哲学。具备人文素质,首先需要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但一个人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了人文素养,只有当人文知识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融入人的思想中,体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中,才能说是真正拥有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内涵是综合的,很实在、很具体,是一种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包括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道德修养、爱国情怀、精神世界、价值观、人生观等,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可以从不同层面来理解:从人的发展来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主体肯定。从伦理道德层面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尊重。从价值层面看,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社会价值的渴望与呼唤。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本身,重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奥尔加特·加塞特曾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内容大多源自科学,但它并不属于科学事实,而是一种生命信念,是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人文”不仅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生命信念,其核心是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自律观,更应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既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更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
人文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精神动力。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真、善、美分别对应着人生的科技、人文、艺术范畴。三者相互关联。不学科技,人生就没有本领技能;不学人文,人生就没有方向、情感;不学艺术,人生就没有层次、品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最终是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体,而人文则是深刻理性和深厚情感的有机体。
科学与人文在生活中都表现为实践,而在人们的哲学思考中却表现为尽善尽美,即追求深刻、普遍与永恒。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主要探究客观世界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人文主要观照精神世界应该是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科学知识往往是一元的,科学思维是逻辑的,科学方法是实证的;人文知识往往是非一元的,人文思维往往是非逻辑的,人文方法往往是非实证的。虽然二者有较大差异,但最终却都归于哲学上的价值追问,即“是否应该如此”,殊途同归,不同而和。
人文缺少了科学是残缺的人文,科学缺失了人文则是残缺的科学。人文始终与科学相伴,为科学确立正确方向,提供充足动力和创造性源泉;科学也始终与人文相伴,为人文提供思考素材和反思手段。没有人文的科学教育,可能会培养出没有人性,缺乏灵性的书呆子、机器人乃至刽子手;没有科学的人文教育,可能会培养出没有真正人性的目空一切的精神病患者、狂人。
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情感情怀。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就是在优秀的文化和经典的哲学中展现出来的人类基本价值理念。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保持健康人格和独立个性,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为,你不熟悉文化,就没有基本的表达能力;不熟悉历史,一张嘴就会出错;不掌握经典哲学,一辈子都走偏路,甚至一辈子生活在黑暗中。
要具有人文素质,必须加强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主要人文学科的修养。语言是表达,文学是想象,历史是记忆,哲学是思维的结果。
没有语言思维就缺乏力度。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德国一位哲学家也说过:“失去语言我们将一无所有。”他们的话揭示了语言在一个人发展、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语言能力是人的最基本能力。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能力都是终身受用的。人在社会生存中所需要的智商和情商都在语言能力中得到体现。它们与语言思维能力、交际能力相关,这两种能力决定人生成败。如何用智慧点亮语言,如何使语言启发智慧,体现一个人的智商;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体现一个人的情商。语言能力体现真、善、美整体人文素质。
没有文学思维,就缺乏广度。文学就是人学。文学观照人生、书写人生、思考人生、评判人生。文学用生动的形象,展现人生历程,揭示人生命运,净化人生灵魂,获得人生启迪。反省、反观、丰富,提升人性的真、善、美。文学本身就是做人的学问,是永远读不完的人生教科书。我们要加强文学修养,多读文学名著,以提升精神,纯洁道德,开阔眼界,丰富思想。
没有历史思维,就缺乏深度。历史、现实、未来都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今天的一切都是昨天历史的延续,无限的过去都是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为渊源。历史与现实之间不是单向的运动,而是从历史到现在和从现在到历史的双向运动。人们总是根据过去认识现在,根据现在了解过去。
历史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未来学家托夫勒说,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历史将会重演。培养历史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历史眼光和文化自觉,按历史发展规律考虑问题、做出决策。我们要借鉴启迪,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增厚历史文化底蕴。
没有哲学思维,就缺乏高度。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它好比黑夜中的星斗、大海中的灯塔。如果缺乏哲学思维,分不清真、善、美,就不可能成为人才。
哲学是一门重要学问。如果说科学要求人们具备观察、实验和归纳的思维,艺术要求较高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那么哲学注重的则是人生境界和辩证思维。哲学思维不是那种专拣细枝末节的佣仆式思维。哲学思维是从大处着眼,既能帮助人们面向现实问题,更能帮助人们仰望天空。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在宇宙中不过一个微粒,但人的大脑可以包容思考整个宇宙。对人的发展而言,哲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坚定人的信念。在哲学熏陶下,人们会变得不仅有知识,而且有文化;不仅有理智,而且有智慧;不仅有考量,而且有心灵;不仅有世俗的效率,而且有人文的关怀。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体现。因为思想道德观念总是以特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而文化底蕴又总是蕴含着特定的价值观念,因此,人文素质的核心是对价值观念的接受与认可,其对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文化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个人只拥有较高技能,但缺乏人文底蕴,充其量是人手,而不是人才。缺乏文化积累、文化视野和文化素养,即使智商再高,但因缺少发展后劲,最终也不会成大器。
人生道路能否走好取决于人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对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人文素质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然环境。正确对待自己就有品位,正确对待别人就有道德,正确对待自然界就会热爱生命。余秋雨先生说过一句话:“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真正能够保护你的,是你自己文化的选择,真正伤害你的,也是文化的选择。”
大家都在不同行业、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如果都有一个人文的心态,人文做人,人文做事,人文就会构建起我们心灵对话的平台,一切都会变得融融相通,不同而和,这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尽管这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可我们就是为理想而奋斗的。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是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逝世的文章中高度评价其追求科学真理的勇气,认为这种勇气远超其取得的科学成就。这种勇气实际上就是一种难得的人文精神。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缺少现代科学技术,就很容易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但如果丢弃了民族人文精神,就会不打自垮。当前,随着中西文化加速碰撞,中国的发展在呼唤新的人文精神,要求有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文精神来推进人的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浩瀚中华文明史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财富,其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和巨大的感召力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还需要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让人获得全面的发展,形成品位较高的文化素养。特别是高层次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主要依靠文化来积淀。文化的根本在“化”,这个“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超越。要把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渗透到人的灵魂里面。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这是自然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活着,生命太需要得到支撑的东西,生活太需要得到鼓励的东西。最终要努力达到培根所说的境界:历史使人聪慧,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自然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
21世纪是需要高度综合的时代。所有领域内的重大发现和重大成果,都必然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21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基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必不可少。古今中外的大家都将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实质上是把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尤其是人文的充盈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升华。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指出,人文学科能够告诉我们如何应对和回答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世界大哲学家怀特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心灵中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掌握新知识新技术需要理性,而创新灵感的获得则不能缺少悟性。培养创新人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是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