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走进教师教育的课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敢破敢立的勇气,也为每一个产业的变革提供了机遇。这一切变革的源头是互联网所容纳的海量的信息资源、宽广的交流平台和畅通无阻的信息对接路径。正如人的生存依托着空气一样,如今一切行业的发展皆依托着“互联网+”的背景。直到“互联网+”时代真正成为生活的背景,我们既欣喜又惊讶地迎接这种必然的变革,并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对生活的每一个剖面重新进行定位。
社会的变革引发了人们对教师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审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教师群体需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如何设置课程才能赋予教师与时代共进的意识与能力?在对诸如此类的问题重新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其他产业一样,教师教育也成了“+”的对象,其课程的设置必然存在时代的顺应性,与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相一致,与时代对教师的需求切合。
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受知识本位取向或能力本位取向价值观的引导。前者重视教师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知识的实用价值;后者虽然重视教师在实践中的能力,但对能力的训练采取了很刻板的方式,不能在相似的情境中迁移。指导当代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观是标准本位取向,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同时,开始关注对教师素质的评价。要求教师具备适应社会变化的知识与技能,是“互联网+”时代指导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课程设置意在培养教师的多媒体运用能力、基础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等一系列技能。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得“互联网+”时代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别于传统。
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观。提高服务器的性能以及增加校园网络的带宽都为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搜索问题的答案创造了条件。特别是移动终端设备的性能不断完善,使得知识的载体有了变化——既包括教材,也包括品种多样的移动终端。学习资源大量存储在云端,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需要随时获取资源、解决问题。
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兴起的移动学习、混合学习等都是随时代变革发展而来的新型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意识,而且要积极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还要迅速适应学习资源俯拾即是的现实情形,了解并熟悉获取知识的各类渠道。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至少可以分为4个层次: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本科师范院校、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课程在要求、标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存在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师范生依据其今后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同一课程掌握的程度和掌握的重点必然存在差异。
应“互联网+”时代所需,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设计、学校网络设计、录像教学设计等知识。开设教育技术课程是符合“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思路的,例如,有的师范院校为教师开设了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课程。诸如此类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师范生在入职后的实际需求。例如:中等师范学校针对幼师设置的教育技术的课程,要着重培养学生制作课件的能力;由于中学生具备利用移动设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的技能,因此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类大学在设置相关课程时就要解决与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相关的教育技术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技术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渗透仍然是一种有层次的渗透。
教师教育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呈现出实践时间延长、实践学分增加的趋势。教师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并通过自身的经历理解各类知识和理论的适用范围。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学生时代,互联网技术还没有普及,与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更是相去甚远。关于技术的系统性学习,可以以课程的形式设置下来。但是,与实际教学的结合、衔接需要以实习为载体。传统的集中实习方式在当下显示出诸多弊端。“互联网+”时代是知识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期间掌握的技术到走上讲台时可能已经过时,课程实践环节集中设置会导致教师掌握的技术与知识永远比社会进步慢半拍,以致教师在教学中显得被动。因此,见习环节要分散化,以确保4年实习不断线。在自身的进步中,教师要掌握主动权,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在新型的课堂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教师职后培训课程的设置尤其要突出时代需求。因为职后培训的立足点正是教师观念、知识、技能的更新,使已经走上教学岗位的在职人员掌握新的教学理论和移动互联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职前职后的课程要具有衔接性。当我们谈到教育学生时都会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这是新知识的增长点。其实,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我们仍然要首先充分了解在职教师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了解他们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缺失。对于一切参加培训的教师,不论其起点高低都设置完全一样的课程,是错误的做法。这种课程与他们职前教育接受的课程不能衔接。这样的课程设置形同虚设。教师只为了在培训期满后拿到合格证书,并没有实际的改观。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既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有赖于学习方式的革新。“互联网+”时代向教师提出了观念与技术上的全新诉求。职后培训不是对学历不合格教师的补偿教育,具体的课程设置要从在职教师现有的技能和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教师在培训结束后才能自觉地更新知识,关注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