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孙伟在全国“全面改薄”现场推进会作典型发言 我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一堂课” 情系湖区教育 书写无悔人生 绘就全省依法治教的蓝图 千帆竞发东风劲 2016山东省教育装备博览会暨第三届校服设计大赛在泰安举行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优秀教师风采录】

情系湖区教育 书写无悔人生

——记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孙秀侠

□ 本报通讯员 颜平

孙秀侠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

微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孙秀侠,从教30多年来刻苦钻研业务,把爱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把情无私奉献给了心爱的湖区教育事业。她先后荣获全国骨干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济宁市首届“杏坛名师”等荣誉称号。

爱心,是她做好教育的基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孙秀侠因为喜欢孩子才选择了教师职业。从教30多年来,她始终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对学生一视同仁,促进每名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发展。她常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朵最美的花,教师要将爱心倾注在每个孩子身上。

孙秀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5年,她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班上有一名叫曾华(化名)的学生,先天智障,语数成绩均为一位数。孙秀侠在班里倡议成立了“爱心帮助小队”,与学生一起利用课余时间,从一年级内容开始耐心细致地辅导曾华。她和家长建立密切联系,家校采取一致的教育计划,想方设法把曾华的兴趣引到学习上、有意义的事情上来,同时辅之以表扬与鼓励。不知不觉中,曾华变了,变得和其他学生一样,能够认真听课、写作业了,找到了久违的自尊和自信。毕业时,曾华的语文破天荒地考了76分。他的母亲激动得流下了泪水,握着孙秀侠的手不停地说:“我们全家谢谢您!”

在学生心目中,孙秀侠就是严师慈母。她自费为班级订报刊,为留守儿童过生日,无偿给学困生补课。要求学生做到的,她首先做到,用模范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她将办公桌搬进教室,进行了“班主任坐班管理”,课上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课下做学生的大朋友。她常年教毕业班语文兼品社学科,最忙时每周课时量多达18节,可是从来没有耽误过一节课,所带班级年年被评为模范班集体。学生们常说:“能遇到孙秀侠这样的老师,真幸运!”

培养,是她牵手成长的责任担当

孙秀侠认为,培养青年教师,她责无旁贷。长期以来,她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她注重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引领青年教师成长。当了解到学校部分青年教师感觉前途渺茫时,她通过名师成长故事,结合心理辅导,鼓励青年教师安贫乐道。她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严格细致,既有理论上的指导,又有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指导。在她的指导下,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009年,她在济宁教研网上成立了“孙秀侠名师工作室”,主要吸纳湖区教师。工作室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跨校教研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工作室开展的“细读教材”活动,提高了教师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研读教材的能力。她还结合各级课堂教学评选活动,对教案进行及时传递与修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孙秀侠工作室建立起了“宝塔式”的网络教研结构,老中青结合,注重发挥名师团队的集体智慧。他们常常为了一节课加班研讨,大家知无不言,乐此不疲,浓厚的研究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工作室成员蔡老师回忆说:“我2012年参加市优质课评选,由于中途换课时间紧,到试讲时头脑一片空白。放学后,孙老师一边安慰我,让我放松心情,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不知不觉,时针已经指到了晚上1040。望着漆黑的夜色,感激之情涌上我的心头。孙老师明天还要上课啊!那次,我获得了市优质课一等奖。我加入名师工作室2年以来,学到的比工作十几年还要多。”工作室被评为“济宁市优秀名师工作室”。她指导的教师有40多人次获各种奖励。 

湖区支教,是她的无悔选择 

微山县70%的面积为湖区,出行难是制约湖区教育发展的瓶颈。而城乡教师交流活动是让湖区孩子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举措。49岁的孙秀侠带着一份责任、一份期待,带头报名到位于湖中小岛上的高楼乡春蕾寄读学校支教。有人认为,她只是做做样子,几天便会返回;万万没想到,她在这湖中小岛上住了下来,和湖区教师一起工作,与学生一起生活,主动承担起毕业班4门学科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几乎包班。夏天蚊子多,一旦被叮咬,身上立刻起大疙瘩。一天夜里,由于疲劳过度,她把一只胳膊伸到蚊帐外,被蚊子咬得第二天早上整只胳膊看不出真面目。湖区潮气大,气温比陆地低35摄氏度。那年冬天又出现了10多年罕见的低温天气。一场大雪过后,茫茫湖面冰天雪地,渡船的甲板上结了厚厚一层冰,肆虐的北风刮到脸上像刀割,每一次呼吸带进身体里都是逼人的寒气。最难挨的是冬天夜晚,宿舍里简直就是冰窖,她常常和衣而卧。天不明,全身热气散发殆尽,她只好早早起床,打扫校园卫生,做早饭,为学生烧开水。这时,支教队伍中有一位教师思想动摇了:“孙老师,我们回去吧!”“回去,学生怎么办?湖区教师可是几十年如一日啊!有困难,我们共同克服!”她像一位老大姐一样,鼓励着支教教师。 

高楼乡是湖区留守儿童最多的乡镇。面对着一个个基础差的学生,她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教法,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上,她边复习边教授,放慢速度,让学生充分讨论,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最大可能让学生理解;课下,经常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想退学,孙秀侠拿出自己的工资为学生交上;学生病了,她买上好吃的到学生家里看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学生取得了全乡第一名的成绩,高兴得像一只只快活的小鸟。 

孙秀侠除了搞好正常教学外,还发挥支教教师的骨干示范作用,在全乡举行了公开教学和片区教研,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落实。她还积极与原学校组织多项“手拉手”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活动向纵深开展。 

“敢于奋斗的人,心中不怕困难。”2013年,孙秀侠来到“零”起点的清华实验学校支教,除了代课还抓教科研。清华学校的教师来源广,水平参差不齐。孙秀侠每天穿梭于各个教室间推门听课,然后与老师交流。她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

孙秀侠说:“我是一名教师,做了该做的事。如果我们的实践对城乡教师交流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再苦再累也值得!我无悔于我的选择!”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