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怀和智慧润泽自己的教育生命
——记威海市第一中学教师郭文秀
郭文秀近照
威海市第一中学教师郭文秀从教30余年,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团队、教学,桃李芬芳,硕果累累。2007年被评为威海市市直教学能手,2008年被评为威海市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百名基础教育名师”。2012年,她的著作《高中语文有效教学与集体备课案例研究》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光荣当选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最美劳动者”。
追求一种境界
创新语文教和学的模式
2005年,郭文秀担任了高一语文备课组的组长。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她带领着这支由15人组成的平均年龄26岁的年轻队伍,出色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郭文秀把培养他们的计划分为两步:第一学期前两个月教他们备课上课、课堂基本管理、批改作业。后两个月,指导他们备好课、上好课,在规范的基础上,还要教他们思考怎样把备课、上课做得更加有效。第二学期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互相说课,学会独立设计教学环节并力争做到完美有效。郭文秀给每个人都量身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
年轻的王馥艳老师第一次教《听听那冷雨》,上课回来后哭了,觉得那节课上得很失败。看着她流泪,郭文秀很心疼,一边开导她一边和她共同分析原因。郭文秀让她写教学案例。王馥艳写完后,郭文秀和她一起修改,一起分析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修改之后,王馥艳再思考,再写。写完后,郭文秀再帮她修改,和她交流修改的原因。这样反复三次,王馥艳茅塞顿开。新学期,王馥艳第二次讲《听听那冷雨》,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得非常出色,在校级公开课上受到了高度评价。
这件事也让郭文秀反思了自己的备课管理。为什么当时在集体备课中大家都觉得已经把课备得很到位了,连课堂会出现的问题都给这些年轻教师预设了,自觉天衣无缝的备课却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以失败结束?
从这以后,郭文秀组织年轻教师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后,会让组内其他教师充当学生,模拟上课或者说课。这样既不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又给年轻教师增加一次实践的机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郭文秀倡导“把问题当作教研的课题,人人参与,人人提高”的理念,建立了“主题式教研”、“反思式实践”的教研模式。她给全组教师和自己制定了一个教学成长公式:“快速的专业成长=广泛学习+集体教研+个人反思+专业写作”。
2006年,郭文秀的备课模式在威海市推广。去年,一所高中的语文、英语教师观摩了他们的集体备课。带队的领导说:“我们一直在学你们的集体备课,为什么还是没有达到你们的这个境界?关键是没有学到你们的团队管理方法。”
郭文秀把她的团队管理描述为:多方位学习,敢于超越自我,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协调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对教材的研究达到“深刻、独到、绝招、启发、机智、广博”的境界;能养成反思实践习惯,经常通过教后记、教学叙事、案例分析等形式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在学习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2011年,郭文秀的团队承担了省教育厅暑期培训的课程资源提供任务,3人担任省级示范课的任务,从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到教师个人素质,都受到省教研室专家的称赞。郭文秀所带领的团队成为威海市首届“四名工程”名课程团队。
拥有一份情怀
润泽自己的教育生命
郭文秀酷爱读书,涉猎广泛,并经常把自己读的书推荐给同组的老师读,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他们听,带动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写心得体会,帮助他们修改文章,把自己对教育的热爱之情传递给他们,用自己精心研究教学的成果带动他们。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团队也迅速形成读书教研的良好风气。读书成为他们团队常态化的事。
郭文秀常告诫自己,学得越多,自己就越充实,教育的生命力就会越持久。2008年暑期省教育厅举行的教师培训,郭文秀是指导教师。整个暑假,她除了认真超额完成每天的点评和阅读任务外,还抓紧时间和组内老师交流学习,晚上经常学习讨论到十一二点。她不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指导教师,还定位为一名普通的学员,多方位地学习,向专家请教,写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
郭文秀爱她的学生,为学生的发展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她不顾自己年纪大,身体有病,每学期都利用晚上等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做心理辅导,为家长开设家长课程。有一次,她在超市门口遇到一名别的班的学生,这名学生向郭文秀咨询作文上的问题。郭文秀就站在超市门口,为他讲解了一个多小时。
郭文秀常常这样想:一名教师应该平凡之中有着伟大追求,平静之中有着满腔热血,平常之中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用大爱情怀和智慧润泽自己的教育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