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外孙说家风
刘建,朱德元帅的外孙,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少将军衔。
近日,在位于北京怀柔区装备学院的办公室,刘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与爷爷朱德生活在一起的许多年中,爷爷时时处处要求子女和晚辈不能有特殊化思想。
朱德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任“中纪委”书记,在任5年多时间里,处理了近30万起案件。在办理各类案件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教育各级干部。
刘建记得爷爷教育子孙时,常说的话是:“心里对法纪没有敬畏,这是最要命的。”除了敬畏,爷爷所强调的“对权力恪守的‘公心’”也成为他谨记在心的家风。
让女儿搬出中南海
刘建的母亲朱敏是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身为朱敏长子的刘建从出生后就跟着爷爷朱德一起生活。在长达15年共同生活的经历中,从生活细节、个性养成到职业选择,刘建都深受爷爷的影响。
因朱德忌讳“姥爷”与封建社会的“地主老爷”同音,晚辈们不分里外,都称朱德为“爷爷”,这样的叫法也延续至今。
1953年夏天,朱敏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不久,刘建就出生了。为了让女儿专心工作,朱德决定把刘建留在身边抚养。令人想不到的是,朱德虽然帮助女儿照看孩子,却坚持让朱敏搬出中南海的家,到北师大的集体宿舍住。后来,为进一步消除女儿平日回家看孩子的念头,朱德做出了更令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每周只允许朱敏星期日回家看孩子,平时不准回去。这是一条“硬规定”。当时朱敏夫妇不太理解,觉得这条规定有点太不近人情,普通百姓的女儿都可以随时回家看孩子和父母。朱德教导女儿说:“国家现在非常需要建设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爹爹对你的期望。”朱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女儿不要因为特殊身份总往家跑耽误工作。
刘建回忆,爷爷要求孩子们从小学会“艰苦朴素、自己动手”,三四岁的时候就必须自己洗袜子洗手绢。朱德制定要求,夫人康克清来贯彻,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那时我穿白袜子,怎么搓也不干净,就挨了康奶奶的手板。”刘建回忆道,彼时年幼的他连叫带喊,爷爷听到后走过来,哄他说:“你奶奶打你,她的手也疼呀。”当时,刘建对这句话并没在意,现在回想起来,才体会到这句话里饱含的真情。
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
刘建说:“家里的教育就是从小让我们思想中始终有一种敬畏,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特别是康奶奶,她从各个细节抓,比爷爷还严厉。”
“文革”中,长大的孩子陆续离开了中南海,脱离了管教,在外做出些不知轻重的事,爷爷奶奶知道了,经常会严厉批评,甚至禁止他们回家,以示惩罚。奶奶经常告诫儿孙要遵纪守法,特别指出不能有目无法纪的特权思想。
爷爷生前曾嘱咐过奶奶:“如果孩子不争气,犯了错误,出了问题,你也不用生气,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子孙不争气,你可以登报,与他们脱离关系。”
刘建说,爷爷的话不幸言中。1983年,适逢“严打”,爷爷最小的一个孙子在天津被处决。奶奶康克清知道此事后,不护短,不袒护。当有人提出请奶奶找人帮忙给他减轻罪行时,她态度明确地表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当有人说他们给朱老总抹黑时,奶奶气愤地说:“他们是他们,他们做的坏事自己负责,跟朱老总没有关系。”对此,刘建坦言:“他们是被旧时代的特权思想给害了。”
带回礼物被批评
刘建1970年底入伍当兵。当时,他所在部队的领导长征时是小红军,十分敬重朱德,考虑到朱德的年龄大了,便有意给刘建找些出差的事项,派他回北京看望老人家。每次刘建回到家,爷爷都十分关心部队的情况,问这问那。比如:战士们在想什么?农村战士、城市的战士想什么?吃得怎么样?一个星期能吃几顿细粮?一天可否保证一顿细粮?干部们能不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一星期能否洗上一次澡?杀了猪,猪的下水、内脏战士们能否吃到?连队养了几头猪?多长时间杀猪吃肉?干部有没有占战士的便宜……
一次,刘建回家探亲时,师长特意买了两瓶山西汾酒和两瓶老陈醋,让带给爷爷,代表部队表达对他老人家的敬意。这是刘建当兵后第一次回家。一见爷爷,他立刻行了一个军礼,高兴地把师长带的礼物拿出来。谁知,刚才还满脸喜气的爷爷,马上面带愠色,严肃地说:“你不该收礼!你要遵守纪律,向农村来的战士学习。”爷爷让奶奶按市价给了刘建醋钱和酒钱,并嘱咐回去后一定要开发票寄给他。
(摘自2016年7月22日《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