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三味文摘 朱德外孙说家风 课本里的长征 大师在艺术面前 “赵钱孙李”的由来 空腹有利于学习吗 危险的阅读 没有批判,科学怎么前进 江南水乡

第4版:三味文摘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三味文摘
04

没有批判,科学怎么前进

□ 张汝伦

美国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教授说:“复旦和上海交大在硬件上和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相差无几,但为什么外国同行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因为你们缺乏批判的氛围。科学是通过颠覆前人的想法、批判前人的想法而前进的,如果你们不能够批判别人,科学怎么前进?”

什么是批判?就是找出事物不足的地方。中国人有个特点,总是希望把自己说得尽善尽美。我们学校每年教授考核的时候,有一栏内容我最不擅长填写,那就是“你这一年取得的成绩”。如果考核表里有这样一栏:“对学校的工作、系里的工作,你发现有什么问题?”这才有意义,这才是哲学的精神。

在国内外很多高校,许多中国学生追求的是成绩表上的全A,追求的是排名永远第一,这就是我们理解的“领先”。但我们并不知道,排名第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持续不断地涌现出新思想?这才是哲学的真谛。

这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养成,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

第一,批判概念。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先有概念,然后才有事物的。真正、彻底的批评思想,是对概念进行颠覆。

第二,批判流行的思想。

第三,批判常识。常识不能万岁,为什么?因为常识有两个特点,第一有时间性,第二有地域性。不能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就把常识和真理画上等号。

第四,怀疑一切。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要“于无疑处有疑”,这话说得太对了。

(摘自2016722《解放日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