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心中对教育最美好的向往
——记济南市舜耕小学教师刘洋
刘洋与学生们在一起
2013年夏季的一天,济南市舜耕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刘洋怀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带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离开所在学校,作为一名后备干部,挂职来到了地处城郊的济南市东河村小学。
引领教师发展 开启活力课堂
面对一所陌生的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刘洋在工作中耐心地思考,并且定好位,寻找突破口。他利用一学期的时间走遍了东河小学每位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面对着一双双怯生生却又清澈透明的眼睛,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东河小学的学生们需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农村的孩子们需要表达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入手,让教师在课堂上说的话少而精,把课堂还给学生。
转变教师的思想需要过程。作为一名挂职干部,刘洋从自己任教的班级入手,在班里开展“刘老师说三国”、“辩论大比拼”等活动。逐渐地,班里的学生都喜欢上了语文课,喜欢和他聊天、交流。他趁热打铁,结合自己在市里被评为优质课一等奖的课例《七律·长征》,在全校进行了多次课堂展示。特别是在舜耕小学胡爱红校长的支持下,他把舜耕小学的优质资源带进东河小学,并且组成团队,引领教师们共同发展。就这样,东河小学的学生在课堂上越发积极活跃了,活力课堂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
刘洋尽最大的努力为青年教师搭建提升的平台。舜耕小学是他坚强的后盾,市语文教学专家江洪春老师亲自指导他。这一切让他和东河小学的青年教师受益匪浅。舜耕小学的青年教师多,学校为教师们搭建了各种平台。以此为蓝本,刘洋和东河小学校领导一起制定了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朝晖计划”。他把青年教师们聚拢在一起,互相交流读书的体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东河小学青年教师于淼执教的语文课获得了市中区信息技术与整合评优课一等奖,并执教了济南市展示课。一批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了学校的骨干力量。
关注学生成长 构建书香校园
东河小学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学生大多来自本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很多家长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及生活。和舜耕小学的学生相比,东河小学学生急需提升自身的素养。这时候,胡爱红校长指点了刘洋。她说:“在阅读上下功夫!”在舜耕小学的帮助下,东河小学开展了“绘本饰童年、童话伴成长、经典润心灵”阅读活动。教师分年级推荐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大胆阅读,倡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日记。很多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在书香的熏陶下,东河小学的学生们享受着阳光和温暖,快乐、健康地成长。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校上下一心的努力下,充满泥土芬芳的东河小学学生变得身心两健、气质独特。刘洋班里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梦璐组合”经过层层选拔,参加了市中区“童乐汇”展示活动。她们那质朴感人的演讲展示出了城郊学校学生全新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助推家校合作 搭建沟通桥梁
“在家访时,看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态,我们都觉得很心疼!”在东河小学,很多教师在谈到学校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时都忍不住感叹一番。学校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家长往往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上。他们也想教好孩子,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教,也没有时间去教。
“我儿子的作文见报了,你来看看!”
“这份报纸办得好,让我们了解了学校近期开展的活动以及孩子的学习情况。”
……
这是第一期校报出版后家长们的评价。在学校的支持下,由刘洋牵头编辑的校报《东茗河畔》成了一份可以定期传递到上千人手中的报纸。每当报纸发到手中时,学生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身影。一份报纸温暖着家长、学生、教师的心。《东茗河畔》报道了学校阅读工程、打造活力课堂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活动,向学生家长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架起了家校沟通之桥。
刘洋和东河小学的师生们整整相处了两年。两年来,他一直走在农村教育的最前沿。在告别东河小学前的那几天,他总是站在办公室门口环视整个操场,或者仰望天空,欣赏那难得的纯净,或者久久凝视着学生那全神贯注的小脸。他对这里的一切从陌生到熟悉。两年的时间成就了刘洋心中对教育最美好的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