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师资配置、教学改革、特色挖掘发力
淄博张店区精准帮扶小规模学校发展
沣水镇第三小学位于淄博市张店区沣水镇高炳村的一处小山坡上,是该区最偏远的一所乡村小学。26名教师,加上来自周边5个村庄的119名学生,就是这所学校的全部“人马”。
像这样全校学生不足400人的小规模学校,在张店还有10所。“规模再小,也应该让学生享受到与其他学校一样优质的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行动中,面对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出现的这些“麻雀型”学校,张店区教育局局长李纯永认为,“小规模是劣势,但也可以转化为优势。”基于此,该区2016年围绕师资配置、教学改革、特色挖掘精准发力,为全区小规模学校走出发展困境装上了“强力引擎”。
优化校长和师资
张店区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在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方面已经基本实现“农村城市一个样”,在软件建设方面也加足了马力。
“师资力量是决定小规模学校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也是为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要素。”张店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小规模学校“小而弱”,首先是因为办学理念落后,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必须从优化校长队伍抓起。张店区从2012年开始对全区农村学校创新实施“业务直管”,打破行政级别限制,面向全区选拔优秀校长到各村小及薄弱学校“掌舵”,为这些学校“焕发新生命”注入了第一剂“强心针”。以此为基础,今年7月,张店区委、区政府正式出台了《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支持计划》,以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开启了新一轮的“扶弱”行动。
从2012年开始,为缩短新教师成长周期,直接为农村及薄弱学校输送优秀人才,张店区创新实施了“优培”机制,即新聘教师先在城区优质学校“优培”一至两年后再返回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引进人才先在农村支教两年再返城。至今,已先后有400余名新教师接受“优培”并返回农村岗位,1000余名城区骨干教师、近百名引进人才参与了到农村及薄弱学校支教,为小规模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
2016年,张店区再次加大“扶弱”力度,实施农村及薄弱学校教师职称评聘与城区分开评审,对长期在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严格落实农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是否具有在农村及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也将作为评聘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的必备条件。为了达到“让最好的资源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该区从2016年暑期开始实施“将名师工作室设在农村及薄弱学校”这一新举措。
为保障工作室顺利开展工作,张店区教育局将为设在农村及薄弱学校的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万元。工作室以3学年为一个工作周期,以教、学、研、训一体化为主要工作途径,为工作室成员量身定制专业提升及发展规划,包括成长目标、学习课程、读书计划、研究专题等,最终实现“带出一批骨干,影响一所学校”。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方向对了,师资强了,小学校也可以开出“大课程”。
走进沣水三小一年级“小蜜蜂”班,年轻教师栾美玲正在上一节有趣的戏剧课——《驴小弟变石头》。课堂上,传统的“排排坐”形式不见了,学生们有的坐着,有的蹲着,还有的趴在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盯着电子白板上的绘本画面。
“驴小弟看到了大狮子,你猜他会变成什么,不让大狮子发现呢?”老师讲到这里,学生们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画面定格,有的小组变成了“石头”,有的小组变成了“花苞”,有的小组变成了“小树”……
像这样的戏剧课,已经成为该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以基于儿童立场、链接儿童生活、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深度融合为特征的“全课程”实验正在这所偏僻的村小开展得有声有色。
2014年在农村学校“业务直管”新机制下上任的沣水三小校长张涛告诉记者:“学校规模小,学生少,正好有利于我们探索实施个性化教学。”
经过与老师们反复论证并达成共识后,2015年新学年伊始,张涛便带领老师们开始大胆尝试,将一年级新生划分为两个班,每班20人,分别包给两位在城区学校参与了两年“优培”后返校的年轻教师。在探索过程中,他们将跨学科课程分成三大板块:一是识字板块,包括语文课本、《日有所诵》及绘本故事书等;二是德育美育板块,以戏剧为主要载体;三是数学板块,在数学教材学习中,融入数学类绘本故事学习。在课程表上,语文、数学等科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月一个的“大主题”和每周一个的“子主题”——“开开心心上学去”、“我爱爸爸妈妈”、“我和我的好朋友”、“中秋月儿圆”、“我很重要”等,并据此展开游戏化和活动化的探究式学习。
譬如,2016年春节后新学期开学正逢元宵节,根据村里“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的习俗,一年级的两位包班教师开学第一天就设计了以“元宵”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上午,学生们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了不同样式的花灯,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并搜集灯谜贴于其上,悬挂于校园中。然后,大家一起猜灯谜。同时,与学校“经济课程”配合,猜出答案者,将灯谜撕下兑换校园币。猜灯谜活动中如何学习数学?原来,根据花灯的大小、颜色、形状、周长、面积等,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统计任务。这就是“花灯数学统计”活动。下午,则组织学生一起“做元宵、煮元宵、吃元宵”。如此,把识字、写字、数学、阅读、美术、劳动乃至“经济课程”等都整合在一起了。
张店区像沣水三小这样的11所小规模学校正在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教学改革,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开发“乡土味”课程
“一个人,一定要先认同自己的乡土,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比如学生们学习农耕,将来不一定要从事农耕,但是能让他们对乡土更有认同感,人生更有自信。”李纯永表示。在张店,聚焦于农村“乡土味”课程的挖掘和开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沣水三小,每年的“土地使用权拍卖会”是利用校园闲置土地开设的“经济课程”之一。学校将土地划分为10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标价,各个班级可以选择一块土地,用校园币进行“买断”,自主管理,种植蔬菜、水果。收获时节,各班可售卖蔬果,挣得校园币,也可做公益,分蔬果给全校同学品尝。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规则意识、自主意识、公益意识、选择能力、理财能力都得了锻炼和提高。
位于张店区最南端的傅家镇黄家小学,充分利用王翠芹等几位老教师自幼精通刺绣的师资优势,将刺绣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开成了学校特色美育课程。目前,学校已实现了刺绣课程的普及,并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刺绣,学校配备3位有专长的辅导教师,间周开一节“刺绣课”。
“这幅《八骏图》花了我们差不多5年的时间,今年终于完成了!”该校五年级刺绣社团的骨干高舜尧指着墙上一幅徐悲鸿的《八骏图》说。墩绣耗时非常长,这幅图是好几批学生接力合作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小伙伴们慢慢懂得了合作,提升了自信。我们从中不仅领略到墩绣的质朴自然、豪放洒脱之美,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高舜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