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师补充机制 我省多措并举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菏泽市教师补充工作创出新路子 拓展补充渠道 提升补充质量 大学生的“顶岗支教” 创新补充机制 破解“缺人”难题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创新补充机制 破解“缺人”难题

——德州市教师队伍建设综述

□ 本报通讯员 王培培 王倩倩

对教育发展而言,师资短缺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德州,师资短缺也曾一度让教育人事部门颇为“头疼”。面对师资困局,德州市积极创新机制,破解“缺人”难题,逐步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缺一补一”

6年补充编制内教师万余人

91开学,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10名刚分配来的新教师上岗,校长马瑞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她高兴地说:“学校人手本来就紧张,加上女教师怀孕请假等结构性缺员,师资短缺一直是我的一块心病。”尤其令马瑞娟欣喜的是,新分配来的音体美专业教师有4人。原来,德州市规定,在教师招聘中必须保证并适当扩大音体美专业教师的比例。这样一来,音体美学科短板就补上了。

今年,德州市共招聘编制内教师2723人,是近年来招聘人数最多的一年,极大地缓解了中小学教师缺编的问题。从2010年起,德州市建立了“退补相当”的补充长效机制,每年招聘教师人数均在1500人以上,6年补充教师1万余人,占教师总数的1/5

“多元机制”拓展教师来源渠道

事实上,尽管德州市高度重视教师补充工作,利用压缩、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等方式收回编制,解决教师补充问题,但仍有较大的师资缺口。因此,必须创新补充机制,拓宽补充渠道,让教师补充不再受编制的“掣肘”。政府还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对1410名后备教师实行合同管理,与编制内教师同工同酬,12年内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教师。

在农村教师的补充上,灵活的教师补充机制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年乐陵市利用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为农村学校增加150名教师,缓解了农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年龄老化、梯队断层、缺编缺岗等问题。

今年,德州市在市直高中试点“面试前置”招聘,这一举措在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基层校长纷纷点赞。

除此之外,德州市还积极探索利用学校自主招聘、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制教师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面向全国聘用名优教师等方式为学校补充师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拓展了教师的来源渠道,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力。

“政策杠杆”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德州市不断提升教师待遇水平,以“政策杠杆”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这一点,在德州市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方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编制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加补贴、妥善解决住房问题、设立乡村教育贡献奖,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培训是教师另一项必不可少的“福利”。德州市制定出台了《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计划》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培训计划,逐渐形成高端培训、市级骨干培训、县级全员培训、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同时,依托省市师范院校,采取校地共建、共用、共管等方式建设一批教师继续教育基地,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与指导。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