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老书记王路宾
1970年9月至1974年4月,曲阜师范学院与山东大学文科合并为山东大学。后山东大学迁回济南,1974年4月,恢复曲阜师范学院建制,我们是复校当年录取的第一批学生。入学第二年,王路宾同志调来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
王路宾同志是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同志,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1939年秋到达延安,后赴莫斯科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山东省公安厅厅长、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济南市委第一书记。一所普通高校由省部级干部掌舵,足以证明党和国家对高校建设和高等教育的重视,全校师生兴奋不已。我们在校期间,经常见到王路宾同志的身影,多次聆听他的教诲。40年前我们亲历亲闻的一些小事,彰显出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特有的风采。
1975年国庆节,学校举办文艺晚会,各系各班都有自编自演的节目。王路宾同志早年担任过中学音乐教师,年轻时也是革命队伍的文艺骨干。文艺晚会上,已过花甲之年的他高兴地与学生们同台演出,他化了妆上台独唱革命歌曲,引起轰动,掌声、欢呼声把演出推向高潮。台下师生有节奏地喊:“王路宾来一个,王路宾再来一个。”在火爆热烈的气氛中,他再次返回舞台,又唱了一首歌。台上台下师生情感交融的场面震撼人心。这也是那个年代曲师优良校风的缩影。
王路宾同志虽是省部级高官,但在师生们眼里更像平民百姓。他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在校园散步,常和相遇的师生随意攀谈,经常拿一把大扫帚清扫办公楼前的卫生。校园里有一条贯通教师集体宿舍和学生宿舍的东西大道,大道两侧的梧桐树粗壮整齐,枝叶茂盛,遮天蔽日。这就是曲师校园著名的林荫道。那时学校没有礼堂,林荫道就是露天会场,摆上几张桌子就是主席台,师生们坐着配发的马扎聆听领导讲话。我在校期间的很多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王路宾同志在这里作过很多鼓舞人心的报告。他讲话没有空话套话,习惯脱稿侃侃而谈,听他讲话不仅受教育也是很美的精神享受。他的讲话经常被掌声打断。有名学生上大学后与农村的未婚妻退婚,女方找到学校引发风波。学校把这名学生当作喜新厌旧的典型作了严肃处理,并在林荫道开会通报处理情况,借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操行教育。因那天会议内容较多,留给王路宾同志讲话的时间很短。会议主持人提醒他注意时间,他说我再讲几句,如果该讲的话说不清道不明,我就对不起学生,结果语重心长的话越讲越多,远远超过了开饭时间。
进行毕业教育时,学校号召我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中文系学生干部高洪安报名去西藏工作,被学校树为先进典型。王路宾同志亲自接见并与其座谈,因而熟悉了这名学生(后因国家政策调整,那年取消了援藏任务)。一次,他步行十几里到农村看望进行社会调查的师生,偶然与高洪安相遇,拍着高洪安的肩膀说:“老高,你来了。”一个“老”字体现出老前辈对青年学生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厚爱。 高洪安过于激动,脱口回了一句:“路宾,你也来了。”慌忙中忘了说“同志”二字,引来他和其他在场领导的一阵笑声。1995年,已卸任北京大学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的王路宾同志来参加曲师大40年校庆,高洪安跑上主席台向老领导问候。王路宾同志拉着他的手说:“你是当年报名援藏的小高啊。”近20年后老书记仍记着当年的事,高洪安感动地流出了滚滚热泪。
1977年麦收时,王路宾同志与师生同在农场收麦。他与七六级学生靳成印拉一辆地排车运麦子,整整干了一天。骄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的那股冲天干劲始终未减。60多岁的老人还会利用车辆的惯性驾车奔跑,娴熟的技巧让师生们惊叹。交谈中他得知靳成印入校前曾在新汶矿务局工作,激起他对往事的回忆。他说,“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新汶矿务局孙村煤矿任职,与煤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友情。巧遇靳成印如见当年的工友,一老一少边干边聊,情深意长。为体现对晚辈的关爱,他一再抢着干重活。他争抢不过青年人,靳成印拉装载麦子的车,他只好在一旁牵绳拉套,返回时他坚持拉空车并让靳成印坐在车上。整个劳动场面愉悦欢快。空车行进中他们还放声歌唱, 一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原曲新词在田间小道上回荡:向前,向前,向前/我们来到曲师农场/布谷鸟飞过金色大地/田野处处丰收景象/我们身上有青春蓬勃的力量/我们是人民的子弟/辛勤劳动无比光荣/……劳动结束时,王路宾同志动情地说今天很愉快,夸靳成印改编的歌词不错,是中文系的好学生。40年前与老书记同劳动的情景,老书记父亲般慈祥博爱的风范,一直让靳成印温暖在怀,铭记在心。毕业后,靳成印曾担任《行为科学》杂志的主编,新刊出版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恭恭敬敬地寄呈一册给远在北京的老书记“请敬爱的老师审阅”。以后的数年间,老书记曾多次打电话给靳成印,询问他的工作和生活,一起探讨办刊的风格、特色和思路;提醒他大学这所学校虽已毕业,但社会这所大学有更多的老师、更多的知识,需要继续学习思考和探索。同学聚会时,提起这段久远的往事,大家都发出共同的感叹:一位省部级干部拉车让学生坐车,并无私地用智慧和心血的清泉哺育学生,哪个国家会有这样的事,中国的哪个朝代有过这样的事!这样的事只能发生在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