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幼教家教

第7版:幼教家教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幼教家教
07

不良家教有哪些表现?

□ 王桂林

在健康的家庭里,每个成员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三代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在心理上相互独立;而在不健康的家庭里,矛盾重重,纠葛不断。

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发现某些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下面三种不良症状。

角色僵化

家长在家庭中扮演严父慈母或“虎妈猫爸”的角色。过去,很多家长都是“严父慈母”型的。父亲不苟言笑,要求严厉;母亲唠唠叨叨,总在孩子被打骂时出手保护。孩子见了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对唠叨的母亲既依赖又不耐烦。如今,在有些家庭中,孩子的母亲渐渐变得强势,包办孩子的衣食住行,在学习上严加管束;而孩子的父亲则表现得宽容大度,成为孩子的“保护伞”。这就是“虎妈猫爸”型。无论在何种家庭中,父母的角色都相对僵化。

父母的角色应该有差异,但教育方式要灵活,而不要固守自己的角色。如果父亲在家庭里表现得软弱,孩子的心理发育就会出问题。理想的父亲应该具备温柔的性格,不要用过度的严厉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男人;同时,又要注重立规矩,让孩子产生敬畏心理。理想的母亲要富有细腻的情感,以温和的态度去关注孩子,但不要无端地袒护孩子。

隔代教育

如今,很多年轻家长以种种借口将孩子推到家里的老人手里。这就是社会上常见的隔代教育。虽然老年人在看管孩子上有丰富的经验,但是“隔代教育”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首先,老人的参与会“稀释”亲子关系,三代人的关系就像一锅粥,毫无头绪,进而导致家庭纠纷不断出现。其次,老人的强势介入只会节外生枝,令孩子无所适从。

例如:我班一名男生的祖父、祖母信奉“富养”,想让孙子成为“小王子”,于是百般娇惯,毫无原则;而他的外祖父、外祖母却想尽千方百计,让外孙拼命学习,力争成为“学霸”。于是,两对老人在教育孩子上竞相出招儿,闹得不可开交。

其实,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在子女组建的家庭里,老人要做“润滑剂”,而不要处处掣肘。因此,家庭中要确立一个人为第一负责人,让他对孩子所有的发展问题承担责任。当然,其他家庭成员也要向他提出一些好建议。只有一家人齐心协力,才能让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家庭无话题

等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长与他的聊天话题就只剩下学习了。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家长和孩子谈论最多的话题是“学习”;在90%以上的家庭里,感情、金钱等话题是敏感的,父母和子女都不能随便说。可见,我国家庭的亲子话题是有局限性的,而单调的话题难以培养亲子感情。这应该引起为人父母者的反思。

父母要向孩子敞开心扉,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同时,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信任,而不要随便怀疑孩子,也不要随口敷衍孩子。

(作者单位:枣庄市实验学校)理论探索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