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长征,一部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  抚慰躁动的心灵 天高云淡     手执书卷 心如甘露 教师书架 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书要“立体”读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读书苑】

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读杨绛散文集《我们仨》有感

□ 韦清

初读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时有点迷糊,反复读了几遍后,我恍然大悟。

《我们仨》正文分三部,前两部略短,皆是梦境,第三部写实,篇幅稍长。杨绛笔下的梦境是:“太阳已经落下,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处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野里,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醒来后却发现钟书就在床上酣睡。作者说,这样的梦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如果说第一部是梦的序幕,那么第二部的“万里长梦”则是梦的主体。“万里长梦”是作者家人由聚到散的别离梦,写得神秘、沉重、伤感、痛楚,写得凄凄惨惨戚戚,读者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

在“万里长梦”里,作者写丈夫钱钟书有一天接到通知去开会,要求务必参加,奇怪的是不知地点路线,也不知开什么会,更无处打听。第二天,一辆黑车接走了钱钟书,又过了一天,在家人的焦急等待中钱钟书回了电话,却神神秘秘的。女儿阿圆接的电话,得知钱钟书开会的地方叫“古驿道”,他住在一个代号为“311”的船上。女儿先去报了到,然后杨绛和女儿开始探访钱钟书,三人终得以在古驿道的311船上相见。船上只钱钟书一人,船舱内干净整齐,床上是“雪白的床单,雪白的枕头,简直像在医院里”,钱钟书安静地睡着,“只见他紧抿着嘴唇,眼里还噙着些泪”。这哪里是开会,分明是在医院或被神灵召唤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遵照这里的规矩,杨绛每天定时来看丈夫,傍晚再回客栈,每天如此,女儿阿圆则每周探视一次。

梦境是朦胧的,作者写得亦真亦幻。在写探访钱钟书的同时,也掺杂着写了女儿阿圆的工作。女儿是一名优秀教师,每天超负荷工作,非常认真。也写了女儿的病,几乎还原了她从患病到治疗及病逝的全过程。你说这是梦,却都是真的;你说这不是梦,的确又都是梦境。女儿和丈夫患病的那些日子,杨绛一边陪护丈夫,一边牵挂着女儿,内心的痛楚谁人理解?过度劳累不免使她神情恍惚,活生生的现实也如同幻觉。

不管是真实的梦境,也不管是作者把现实融入梦境,这种亦真亦幻的写法与完全写实不能比拟。作者写梦,色调灰暗、迷蒙、苍茫、荒冷,是一个无声世界,没有人间烟火,没有生命气息,是真切的梦,抑或是杨绛当时真实的心境。那段时间,她实在太累了,生活就是梦境,她活在梦中。她的累不全来自陪护丈夫、惦念女儿所消耗的精力,更多还是对命运、对人生的无奈。她或许预感到丈夫和女儿在世的日子不多了,这个和睦恩爱快乐的三口之家、这个躲过了多场灾难的温暖的家将剩下她一个人了,所以愈加疲惫、焦灼、憔悴,或许还有恐惧和绝望。

第三部真实记录了杨绛和钱钟书相知相识相爱的过程,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的组建过程,记录了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记录了他们在历次运动中所遭受的冲击,记录了“文革”结束后他们获得了新生,记录了这个三口之家的消失……现实与梦境互为映衬,使碎片式的人物、情节经过读者的排列组合,形成完整清晰的拼图。

作者还借这样一个“万里长梦”,写自己目睹女儿的归去和丈夫的离去,三个人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写丈夫患病,是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万里长梦”。“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在返程的路上,她“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都是离情”。作者借梦境把生离死别写得曲曲折折、缠缠绵绵、真真切切,流露出无限悲凉孤寂。这个长梦如一个放大了的特写镜头,把他们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感世界进行了清晰完整的还原,也增加了人生如梦的悲剧色彩。

文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结尾语意相同,即原来的寓所、他们共同的家,已不再是家,而是人生旅途上的客栈而已。这样的反复渲染,让人清醒地意识到,天地之间,人不过是匆匆过客。

虽然如此,杨绛在耄耋之年仍写出了长篇小说《洗澡之后》、随笔集《走到人生边上》等,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深度思考。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