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立德树人,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在行动 践行《公约》:期待中职学校和学生面貌焕然一新 自觉践行《公约》 培养合格中职生 让《公约》内化于心 《公约》引领,善学笃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

第3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3

践行《公约》:期待中职学校和学生面貌焕然一新

□ 本报记者 廉德忠

94日,教育部发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公约》内涵丰富,虽然只有48个字,却突出了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中职教育特色,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心理健康等方方面面。

首先,“立德树人”居首。第一条,爱祖国,有梦想。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突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而“志存高远,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思维、新常态、新阶段的“树德”之道。其次,更加注重“尚技重学”。 针对职业教育特点,第二条提出,爱学习,有专长。并对此进行了完整的阐释:既提倡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理想追求,又具有“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提出了“不会就学,不懂就问”的求学练技新要求。这对中职学校和学生而言,不仅是极高的要求和期盼,更是教与学的准则和规范。第三条,爱劳动,图自强。“身心俱健”的要求更细微。当前,中职学校招生难是普遍现象,即使招到学生,也多为中考淘汰生,有的在生理、心理、学习乃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运动健体等方面问题多多。对此,《公约》从“讲文明,重修养”、“遵法纪,守规章”、“辨美丑,立形象”、“ 强体魄,保健康”等方面,对中职学生的言谈举止、遵规守纪、生活情趣、仪容仪表、作息规律、卫生健体和生命安全细致入微地提出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职学生的关爱。为了激励中职学生“树自信,勇担当”,《公约》明确要求中职学生“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珍惜青春,不怕挫折;敬业乐群,勇担责任”。

《公约》亮点颇多。亮点之一,弥补了许多缺憾。中职生与普高生同处一个年龄阶段,但培养方向和目标却不同。在此之前,各中职学校只是参照《中学生守则》对中职生进行教育。这样的“通用”标准显然存在许多短板。《公约》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其针对性和切入口更加符合中职教育实际。据悉,《公约》是在广泛发动中职学生、教师参与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从中职中来,到中职中去”的顶层设计,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职业教育特色。亮点之二,极富人文情怀。《公约》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在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对中职学生品行的构建、心智的发育都具有指导意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除了“德、智、美、体”外,还涵盖了“劳”与“心理健康”两方面。这种针对中职生特殊群体制定的规范和要求,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和情怀指向。中职学生一旦将其领会透、做到位,会受益终身。亮点之三,回归职业教育本位。《公约》不同于《守则》,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比如对学习和技能的倡树、对劳动和责任的涵养、对审美和生活情趣的追求等,这些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词提得很到位。 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当看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技术人才、造就一批高素质工匠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职业人才支撑、职业技术支撑、高素质劳动力支撑,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有所担当。这就注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输送的人才质量必须过硬。亮点之四,行文简洁工整。《公约》每句以三字句开头极为简洁,以四字句述释更加细致入微。因其简单工整,所以易记易懂,在中职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里更容易传诵和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公约》作为中职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共同约定,属于“量身定制”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中职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方便。

《公约》是一个抓手,是中职学生自我观照、自我践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会更加观照良好习惯和涵养的生成,更加注重道德和品性的孕育。对于中职学校和学生而言,《公约》就是共同的约定,就是共同遵守的规范,就是共同践行的标准。各中职学校应按照教育部要求,组织学生签署《公约》和对履行《公约》做出承诺。然而,承诺只是一种姿态、一种外显,让《公约》入心化行,才是最高的认同和践行,才是设计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唯有如此,《公约》方能体现其真正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如果将《公约》一签了之、束之高阁,那只能是一张白纸、一张废纸。因此,各中职学校要建立推动践行《公约》的奖惩考核长效机制,一方面一以贯之地做好传播和解读,让全体学生知晓了解公约、认同公约,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考核、量化、评定、监督等手段和措施,督促学生将《公约》落到实处。只有将《公约》落到实处,中职学校和学生的面貌才能焕然一新。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