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
当今,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在攀升。学生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产生的心理问题刻意回避遮掩,使家长和教师难以察觉,被发现时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教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处在被忽略的尴尬地位。教育工作者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
一、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因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易造成父母与子女、师生之间关系紧张。有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过重压力而表现出抵抗情绪,有的甚至以打架斗殴发泄。
(二)中学生强烈要求独立。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有的学生对成人的干预表示强烈不满,故意跟家长、教师唱反调。这部分学生一旦与家长、教师产生矛盾,便我行我素不听劝告,不接受管教,因此产生心理问题。
(三)单亲家庭的环境或多或少影响学生的成长。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自小就有自卑心理,很难从家庭阴霾中走出来。单亲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沟通,从而产生矛盾,学生的承受能力差,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四)家庭不和是学生患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成长,不考虑对孩子的影响,让孩子长期处于家庭的硝烟中,家庭的裂痕使孩子胆怯、恐惧、自卑,甚至内心封闭,由此对心灵造成的创伤更是难以愈合。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到学科教育、班队会教育、德育等各项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找出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疏导,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引导学生掌握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应对不良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技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二)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做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护航者。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要有意识地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品质,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让孩子去经历挫折、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培养其独立的人格。要尊重孩子,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分析、引导、解决,避免从量变发展为质变,最终酿成大祸。家长应从感情上关爱,从从行动上施爱,让孩子的成长路上开满鲜花。
(三)开展个体和团体辅导活动,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对学生开展个体和团体辅导,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新的行为方式来洞察自己的心理,释放心灵的力量,以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自我,改善人际关系,成就健康人格。如充分发挥沙盘游戏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给学生一个精神的支撑;在放松训练中让学生学会自我减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全面渗透和培养,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