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个引路人”需综合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四个引路人”的重要论述,为下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四个引路人”与做“四有教师”既一脉相承又蕴含新意。把总书记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就要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协同推进的格局。
践行“四个引路人”,校长要有担当。一位好校长、一套好机制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加快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管办评”相对分离的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校长要引导教师争做“四个引路人”,必须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努力为教职工提供指导、服务和保障。一是牢固树立“人才强教”的理念,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治校办学第一要务,制定贴近实际的教师素质提升规划,把学校资金、资源优先向保障教师发展倾斜,围绕教师幸福感和荣誉感多做精彩文章。二是积极转变管理方式,自觉摒弃行政化的治校模式,树立治理思维,坚定民主协商意识,平等对待每一位教师,真心实意依靠每一位教师,使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学校、对待学生,以校为家。三是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方式,按照个性化、多样性、可选择的导向,针对每位教师现状和需求,分层分类制定培养措施,提供培训“菜单”,不仅注重业务培训,更加突出理想信念、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等方面的培训,引导教师既精于教育教学,又知大局明大势。四是加快转变评价方式,改变对教师的评价只看分数、看升学率、看优秀率的片面导向,用育人成效、同行评议、教科研水准、家长满意度等综合方面来评价,引导教师把做“四有教师”、做“四个引路人”作为从教的价值追求。
践行“四个引路人”,教师要有作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做“四有教师”,为学生成长当好引路人,是新时期教师的光荣使命。学生要锤炼品格,离不开教师的率先垂范。教师只有具备坚贞不屈的使命意识、积极向上的奉献精神、敢于直面磨难的昂扬锐气、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才能以此感召、带动学生。学生要学习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倾心传授。教师应因材施教,知行合一,不搞满堂灌,不照本宣科,不“课上不讲课下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最有用的知识,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教育生态,并牢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树立“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意识。学生要有创新思维,离不开教师的包容、大气和开放意识。教师应不“为尊者讳”,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乐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牢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自觉更新教育理念,从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待自己的职业,用最适合的育人方式来实现教学相长,达成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学生要致力奉献祖国,离不开教师的以身示范。教师应把爱国主义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加强红色教育,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厚植学生心中,强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向上氛围。
践行“四个引路人”,教育部门要有举措。有了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按照专任教师“退补相当”机制引进新教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紧缺学科倾斜。按照“政校分开、管办评分离”要求,简政放权,落实学校的用人自主权,在教师招聘、职称评聘、考核评价、绩效薪酬等方面,落实学校法人主体地位,既不缺位,更不越位。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减少“大一统”、“一把尺子”管学校的方式,提供更多个性化、真管用、能对路的服务项目,决不能“想当然”决策,变着法折腾教师。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构建成长梯次体系,积极表彰、推介、宣传教师典型,倡树教师的奉献精神。守住从教底线,筑牢师德师风根基,全面列出教师从教的“负面清单”,划出纪律和规矩的红线,让教师心存对学生、对家长和对职业的敬畏。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上级关心关爱教师的政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让教师安心从教,无后顾之忧。
践行“四个引路人”,整个社会要更包容。形成教师自觉践行“四个引路人”的机制和氛围,既离不开整个教育系统理念的变革,更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包容和认同。教育涉及每个家庭的幸福,更牵扯民族的未来,社会高度关注,不免给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应有包容之心,毕竟,教师也是平常的人,不能因为极少数教师有违背师德的行为,就将所有教师“一棍子打倒”。有关部门要主动为教师担当,对通过网络等方式恶意丑化教师群体的行为严肃处理。其他部门、行业不要随意强加给教师一些教书育人之外的工作,让教师聚焦主业,安心从教。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让尊师重教、优先发展教育成为社会风气。只有真正解放教师,不让教师畏首畏尾,戴着镣铐跳舞,才能放手育人,自觉做“四个引路人”,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