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耕火种 国之瑰宝
山东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物大省。齐鲁大地上遍布着大量华夏民族文明的历史遗存,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山东大地上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宝贵历史文物。如2003年在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了除安阳殷墟之外唯一的商代刻字卜甲,轰动了中国考古界。这些历史遗存与文物,不仅是了解研究历史、追溯探索过往的珍贵档案,更是广大艺术工作者、教师和学生进行艺术鉴赏与学习以及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的绝好标本。
——编者
甲骨文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殷商八代十二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具备了用笔、结字、章法三大要素,其行文布白、结体章法富有冲淡平和稳重质朴的美学内蕴,而被看作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滥觞,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调与格局。
山东因为“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关系,所藏甲骨为全国省会之冠,仅次于北京图书馆与故宫博物院。甲骨文也因此成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从艺术的角度看,甲骨文确有独特的魅力。远古的气息,挺劲的刀法,或严饬工整娟雅圆润,或瘦挺苍劲洒脱自如,或刀痕淋漓豪纵奔放,或隽秀严谨一丝不苟。诚如郭沫若所言:“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殷契粹编》)。
欣赏和学习甲骨文书法,需解决以下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释读问题。据统计,现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有5000多个,能释读的仅1200有余。《礼记·表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甲骨卜辞是祭祀占卜的产物,本身就有种神秘气息,加上年代久远,这种早已淡出社会生活的文字,释读起来就变得比较困难。早期的甲骨文书法尝试者多为古文字学者,如罗振玉、董作宾、潘主兰等。后学者欲习此道,须先过文字关,否则难以登堂入室。其次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与“以刀代笔”的矛盾。“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语出东汉《九势》,传为蔡邕所说,是文字隶变之后书法用笔基本完备之后的理论,道出了作为书法两极之一的工具的重要性。甲骨卜辞“以刀代笔”的刚硬板直,可以说是对毛笔的“曲用”,这在人的心理上也是一个障碍。启功先生有“一生师笔不师刀”之说,毕竟今人不是殷人,以牺牲经过长期摸索积累出来的内涵丰富的笔法,去俯就行笔单一、尖入尖出近于板直的甲骨线条,相信很多人是不屑的,正所谓“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如何写出既有甲骨风味,又具毛笔特色的甲骨书法,是甲骨文书法学习与鉴赏的关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