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艺苑 写字育人 翰墨飘香 新课程标准下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刀耕火种  国之瑰宝 幽谷居佳人

第8版:艺苑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艺苑
08
【艺教随笔】

新课程标准下对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 淄博市高新区实验中学 王海鸥

新课程改革实施近15年来,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中不难看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使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偏差,如课堂教学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音乐学科本质、呈现了“好看”而不“受用”的课堂、浮躁的课堂背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有了冷静的思考,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下音乐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从新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标准更加突出了音乐教学应关注音乐本体、体现音乐学科本位的特点,课程性质提出的“实践性”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新标准指出,要关注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形式才能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会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标准加强了对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要求。具体表现为:总目标中,“音乐基础知识”目标原来是“学习和了解”,现在是“学习并掌握”;音乐要素方面增加了“节拍”、“调式”,音乐的“鉴赏”改为“欣赏”;增加了“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的内容,比原标准内容更具体;原标准中“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句话被删除,凸显了音乐基础知识在学生音乐学习和形成音乐基本素养中的重要性。

在“实施建议”中“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里对于“演唱”提出:“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演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在“演奏”的要求上,新标准由原来的“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改为和演唱一样“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奏课堂乐器”。同时,新标准在音乐基本技能目标中将原标准“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里的“音乐创作”也归属到技能范畴。识读乐谱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如三至六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新标准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是在七至九年级提出的。新标准依然强调要在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如在课程内容中的“表现”领域特别提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在“创作实践”标准中,新提出了运用乐谱的要求,如三至六年级提出:“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基于新的课程标准,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理应有新的思考。

首先,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应高度遵循学生是学习主体原则。新课程提出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成了“演员”,长期以来,学生成了听话的“观众”。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在喋喋不休地说、展示自己,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以然地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看起来很热闹的课堂实则经不起推敲。课堂上没有生成问题,学生便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何谈学生的思维训练?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学生主动练习、实践中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其次,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应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坚持音乐本位的原则。应尊重音乐艺术首先是一门听觉艺术,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音乐素养。在课堂上善于培养学生“听”的习惯和“听”的能力,通过“听”来提高学生的听觉审美能力。在很多公开课上,有些教师让学生欣赏曲目,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解曲目,过度加入自己对作品的认知,最终曲目甚至没有听上一遍,便草草结束了本节欣赏课。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作品很难有什么印象,只能记住教师对作品支离破碎的片面认识。新课程标准下,我们在音乐课堂上要相信“只有在充分的听觉体验之后”学生才会有感而发,对音乐作品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更何况,每个个体的特性不同,即使是同一首作品,每个人听后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再次,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实施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教师在课堂中要甘心当好“导演”的角色,真正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一位好的导演,更离不开优秀演员对剧本的诠释和演绎。教师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通过对听、唱、演、奏、编的学习,体验音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受。这样的学习过程是深刻的,这样的课堂是灵动且具有生命力的,是学生喜爱的。例如:在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楚汉相争”的历史剧,融入剧本、台词、音乐、道具等综合艺术形式。在音乐背景的选编中,学生们大胆尝试选用了很多音乐。此时,我再带来一首描绘这个历史故事的音乐,让学生欣赏。以往的教学,教师通常会给学生讲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再和学生一起欣赏曲目。整节课平淡乏味缺少学生的参与,也就忽视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的“放手”换来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体验,我感觉轻松了,学生也感觉“身在其中,乐在其中”。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为目的,充分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的需求。新课改中我们下了不少功夫,但为什么音乐课学生不喜欢?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学生缺乏研究和了解,因此产生了课堂上学生对所讲问题毫无兴趣的现状。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先对某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做一些具体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设计课堂,再来谈学习知识的事情。记得有一节音乐课——《永远的莫扎特》,授课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以一首学生都很熟悉的流行歌曲《不想长大》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比欣赏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后教师告诉学生,两首作品的旋律相似,流行歌曲也会借用古典音乐的经典旋律,其实古典音乐离我们并不远。这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音乐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通过教师的情景创设,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欣赏了美妙的古典音乐。这节课的古典音乐赏析只作为一个点,却可以折射到一个面,引发学生对莫扎特的研究、对古典音乐的喜爱。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