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国防教育绽放新光彩
今年以来,高密市创新国防教育机制,培养青少年军事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做法引起广泛关注:省政府办公厅编发了高密国防教育调研报告,副省长季缃绮和省军区领导作出批示,要求认真总结高密经验。随后,中央军委推介了高密在学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的特色做法。
开展国防教育是学校常规活动,高密的国防教育何以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密注重军地学校联建共培,把培养人才和拥军备员两个方面结合抓,创建国防教育、课程建设、育人机制‘三位一体’融合机制,探索出一条国防教育新路,也为学生拓宽了成才道路。”高密市市长杨建华说。
接通国防教育“最后一公里”
开展国防教育,学校和军队各有优势,但是难以打破行业边界。由于专业资源不足,有些学校开展国防教育犹如“蜻蜓点水”,深入不下去。“新时代新常态下,普及青少年现代国防教育,必须引入专业资源,加强学校、军队合作共育。”高密市教育局局长杜启强认为。“学校是普及国防教育的主阵地。今天校园里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的国防中坚。联合学校共筑国防教育长城,是决胜未来之策。”高密市人武部负责人表示。
在政府协调下,军地达成了共识和合作,人武部、教育局双方联合制定了国防教育规划,明确双方职责、学校的教学目标任务,把实施国防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同时,配套建立军地对接、联动育人工作机制,协同推动国防教育进校园,破解国防教育“线路不通”问题。
为推动这项工作,高密市成立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和联合办公制度。人武部和教育局分别设定对接科室,初中以上学校成立国防教育办公室,形成了军地育人合力。
据了解,军地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不少于4次,政府部门、军事机关、校长教师共同参与,面对面会商学情教情,汇集各方优势,研判解决问题。近两年,军地联席会议已解决普遍性问题17个,建立了国防教育专项经费拨付制度、军事训练供给制度、军事教员培训机制等,逐步构建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军事机关全面协调、学校积极配合”的运行机制。
开展国防教育,关键在学校落实。各学校主动对接军事机关,请部队干部担任办学理事会副主任,进驻校园指导国防教育。按照“一校一策”的方式,全市中小学开展了“国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活动。
“在专家指导下,我们把国防教育分专题形成序列化具体活动项目,国防办、课程部、团委、年级、家委会等机构分别承担项目。项目负责部门有权组建团队、整合职能、支配资源、组织活动,学校将此纳入对部门和教师的考核。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校内部动力,国防教育因此落到了实地。”高密三中校长陈余彬说。
嘹亮军歌唱响校园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军歌响起,一队队身穿迷彩服的学生跑入操场,开展队列操演。这是记者在高密职业中专看到的情景。
该校副校长王军成告诉记者,学校1993开设国防教育专业,先后向部队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兵员,其中1100多人立功,700多人成长为各级军官。
“国防专业实行军事化管理,开设军事技能、军史、战术训练等10多门校本课程。经过学校培训,参军学生在新兵训练时表现特别突出,大多担任了班长。”教练员李刚老师说。
学生不只是在校园上课,民兵训练基地、驻军训练场地都是大课堂。
艰苦训练练出了真本领。2006年,高密职业中专学生组成的民兵分队代表潍坊民兵参加省军区检阅,表现出色,次年9月在全省民兵高炮实弹演习中勇夺一等奖,2012年参加演习获济南军区嘉奖。
不只职业中专,在高密,所有学校都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幼儿园以读图、听故事、看动画片和主题游戏为主,从小培养幼儿爱国爱军意识。在小学阶段,开展“读百部革命名著,传唱百首革命歌曲,了解百位革命家,看百部革命电影”活动。在中学增加现代军事、国际关系等理论内容,开展军训、内务整理、军营体验等多样化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成长历程。
各学校不断创新活动,激发了国防教育活力。立新中学成立了“少年军校”,开展学军访军、老革命讲堂、慰问军属志愿服务、编演革命课本剧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党恩、拥军爱民。卞家庄小学邀请部队官兵担任辅导员,让学生与解放军手拉手成长。高密一中前身是中共滨北区干训班,学校继承革命传统,开发红色校史课程,激励代代学子精忠报国。
高密市还设立了孙家口抗战遗址、大迟家村钢铁联防纪念馆、民兵训练基地等12个国防教育基地,各学校就近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育。
“高密从娃娃抓起,开设多种形式的国防课,使国防观念全面普及、深入人心,创造了很好的经验。”哈尔滨警备区司令员孙刚率团到高密考察学校国防教育后评价说。
创设“国防后备生”成长新平台
2015年征兵,高密有260多名大学生报名,189人入伍,高学历兵员比例占49.8%,列全省第一。2016年,高学历兵员升到65%。
这样的数字,着实为高密的拥军工作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绩单的背后,则折射出该市国防教育的改革成效。
高密有良好的拥军传统,但也曾遭遇到“当兵冷”、“征兵难”的问题。扭转困境的,是两年前在校园里启动的一项创新性改革。
2014年开始,该市首先在高中学校结合学生职业规划,按照自主申报志愿、家长签字同意的方式,启动了“国防后备生培养教育”实验。
“国防后备生区别于高校的国防生。我们选拔出热爱国防事业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引导他们毕业后参军或选报国防生。”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廷峰说。
2014年,该市首先在高密四中试点,按照总人数8%的比例,通过报名、政审、体检等方式,选拔国防后备生,在节假日开展专项培训。之后,陆续在6所高中推开,并前延到13所初中,开展一贯式培养。
“国防后备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分高一、高二、高三3个区队,每个区队由年级主任担任区队长,优选2名班主任担任副区队长。3个区队定期组织开展实践训练和国防专题教学。”高密四中校长魏洪联告诉记者。
围绕国防后备生培养,高密市开设了“国防大课堂”,请院校专家、优秀军转干部和高密籍立功受奖现役官兵代表担任教员,讲授近现代史、国家安全形势和军营成长经历,课后组织国防后备生开展主题演讲、军营参观等活动。
今年暑假,高密市组织110多位担任军事教员的教师,还有600多名国防后备生,到民兵训练基地度过了7天的军营生活。其间,不但有国防课堂,还有实弹射击、夜间集训、参观舰队等科目。国防后备生刘强兴奋地说:“这次集训,让我更加坚定了参军报国决心。”
“孩子参加国防实践活动,家长会不会担心影响学习?”面对记者的问题,国防后备生家长王传福笑着说:“以前在节假日,孩子总玩电子游戏;自从被选拔为国防后备生后,简直变了个人,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坚决要考军校。”
“高密市在中学设立国防教育办公室,选拔培养国防后备生,不但有效改变了学校国防教育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的现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国防观念,产生了‘抓好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促进全面发展’的多重效应。”山东省军区司令员荣森之说。
“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学生的国防观念、体质健康水平、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快构建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课程、教学、活动、管理、评价‘五位一体’的常态化机制,推进国防教育深入开展。”杜启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