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化学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与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策略是分不开的,有效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理念、价值追求,一直是一线化学教师探究的课题。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结合实际,灵活整合。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教学条件,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整部分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体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真奇妙》时,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此时可以引出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概念。这样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与密度,还利于将该知识点深化。再如,学习了第四单元《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后,我和学生一块梳理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思路,接着学习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大大节省了课时,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科学运用,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协作的功能,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它能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点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三、翻转课堂,微课助力。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家的关注。教学中,为突破重、难点,我通常会把相关知识点做成微课运用到课堂中。如学习《水的组成》一课时,我首先放映自然界有关水变化的微课视频,将学生“带到”千变万化的宏观世界。然后及时启发诱导设疑,进行宏观实验,提出问题。再利用另一个微课进行微观分析、动画模拟,演示水分子的组成及水分子在电流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分离、移动、重新组成氢气及氧气分子及聚成气体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水的组成和变化,并能生动形象地把这些变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长时间对各种变化及动画的演示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使其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复杂、难懂的微观知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同时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化、趣味化。
四、精选习题,优化作业。作业优化设计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优化作业设计对巩固课堂教学、促进旧知新知的有机转化、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所学为进一步教学提供反馈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作业设计方面我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练习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练习题,且多以中考题为主。这样做,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其二,练习要突出技巧性。因为中考不仅是水平考试,而且是选拔考试,所以平时的练习既要强调基础,又要突出技巧。这样才利于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中形成能力。其三,练习要将定量与定性训练结合起来。题量要适中,避免机械重复使学生坠入题海,做到“优秀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饱”。其四,练习要将专门性和综合性结合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巩固某一专门知识,形成某一种能力,又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利于学生通过综合练习建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综合水平。
五、注重实验课外延伸。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想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