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习作路上 心空 走来走去(童诗) 村子 膨胀的城 一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读本 最美劳动者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野人怀土】

村子

□ 滕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孟凡盖

很难考证村子已存在了多少年。村前有条自东向西的河,多年前河水奔 流不息、日夜流淌。遥想当初,一定是先人在跋涉途中,看到这里水土丰美,才停下了疲惫的脚步,决意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荒芜之地自此有了人烟。经过很多代人的筚路蓝缕、艰辛创业,这里慢慢地发展成了一处村落。如今,虽然河水早已断流,但是后人们已能向更深的地下打井汲水,生活变得更加滋润,村子得以世代传承。

但村子还是显得有些老了。村子深处有一些老旧宅院,主人或老去或远走,经多年风吹雨打,有的房屋塌了、院墙倒了,院子里草木丛生,一片破败景象。年轻人选择了到村口、大路边盖新房,那里出行方便,视野开阔,村子中心反倒越来越空了。外出闯荡赚了钱的人不再回村,他们在城市里买了楼房,摇身变作城里人,只把老人留在了村子里。平常的日子,小孩子们上学去了,青壮年到或远或近的城市里打工去了,街上或坐或站的多是中老年人。他们佝偻着身子,似乎没有更多的力气到外面的世界走走看看了。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觉得生活在自己的村子里最踏实。

土地是村里人的命根子。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一生的心血都洒到了田土里。人勤地不懒,土地里一年到头生长着各色各样的庄稼,用丰收的小麦、玉米、红薯等回报村子,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多年前,村里的土地从个人手里收归到集体,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耕种,可惜“大锅饭”让人吃不饱、穿不暖。穷则思变,后来人们又把土地按人头分包到户,村民有了种田的积极性,收成逐年增加,生活一天天变好。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们不再满足于在土里刨食,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家的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便于机械化耕作。这也暗合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社会发展定律。

满村皆树也。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了树木,白杨、槐树、梧桐、榆树等,都是些耐干旱易成活的树种。“十年树木”,过不了几年,小树便长成了栋梁之材,村民们伐了盖房、打家具,卖些钱贴补家用。树还是村子的衣裳,在春夏秋三季,枝叶茂密,绿意盎然,给村子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只是,冬天来了,这是村子最为难挨的一个季节,寒风吹过,树叶慢慢凋零,村庄一派萧条的景象。好在冬天来了,春节就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上学的孩子们放寒假,外出打工的青壮年都要回家过年,冷清了一年的村子又会热闹起来。

于是,整个冬天,整个村子的人都无比期待春节的到来。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