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比喻“活水来”
在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我把比喻引进课堂,让鲜活的语言走进学生写作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逐渐有了起色。我与学生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注入比喻”写作课堂模式受到同行的关注。
一、感悟魅力,突出强调。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不但能向读者传达具体信息,而且会使读者享受这一信息产生的文字美。一个恰当贴切的比喻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无限联想与想象,使其更深入领会作者在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情感,获得独特感受。
在写作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感悟经典作品的魅力。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散文《春》)作者对春雨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渲染,使春雨生动、具体,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又如:“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语言形象化。以上两例和学生共赏时,学生完全能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将文字与联想到的情景进行合并,从而感悟到经典文字之美。然后,我呈现学生作文中描写春雨和听歌场景的片段描写,并将其与经典文字进行对比,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比喻这种修辞手法赋予作品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持久动力。
二、明确目标,循序渐进。首先进行简单的仿照例句训练。例如,根据“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仿写“父爱是……”。学生很快仿写出生动的句子:“父爱是一棵大树,让你的身体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拥有一片阴凉。”“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父爱是一盏明灯,让你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看见光明大道。”
随着写作的深入,梯度要不断提高。如我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著名诗人流沙河《理想》一文中的名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这时,学生的仿写可谓“百花齐放”:“理想是水,浇灌稚嫩的芽;理想是芽,萌发金色的梦;理想是梦,开出绚丽的花;理想是花,结出丰硕的果。”“理想是风,吹拂心愿的帆;理想是帆,载着希望的船;理想是船,畅游知识的海;理想是海,拍打幸福的岸。”
就这样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反复训练,既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组成篇章打下基础,又让他们写出了词汇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综合语文素质。
三、准确评价,及时反馈。写人、事、物、景类作文的最高境界就是语言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助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但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不能太高,必须准确评价,及时反馈。
第一步,语言要通顺,要求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这是训练的初始要求,基本用一个作文指导课时。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力争学生互相倾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二步,语言要有文采,应生动形象,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这是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在做好第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文采辞藻,指导学生鉴赏。如《咏雪》一文中:“‘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充分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比喻的优劣,从而感悟比喻不仅要形似,神似更重要、更美、更有意境。
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学生单纯追求辞藻华丽,过分在文中堆砌比喻一类的技巧,或者作文里出现一些缺乏想象、没有创意甚至生硬艰涩的“怪喻”等现象。这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不妥之处,帮助其修改,使他们真正写出源于生活并且进行了艺术加工的好文章。
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积累和生活素材积累。我为学生开发了课外读物,开设了阅读交流课,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了他们比喻的生活之源。经过不断积累,我班学生作文语言枯燥乏味、缺乏想象之病慢慢得到治疗,写作水平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