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老师,这是我看完《红楼梦》以后写的读后感。您看看写得怎么样吧!”小莹轻轻地把几张信纸交给我这个语文教师。
我细细地品味着,尽管文章里有一些词不达意的语句,但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难能可贵。我惊奇、欣喜、高兴,又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我知道,在这帮农村学生开展的阅读活动中,作为组织者与辅导者,我发挥的“酵母”作用开始生效了。
我刚接手这个班级时就知道,由于刚分新班,同学们互不熟悉,加之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学生上自习时无所事事。第一次上晚自习时,我就发现一些学生聚精会神地阅读惊悚、鬼怪、言情题材的杂志或书籍,还有的竟然用手机看武侠小说。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我从来不反对学生利用自习阅读,但是要看他们读什么。在这些乱七八糟的杂志里,有五花八门的调侃、光怪陆离的社会百态、形形色色的网络词汇,更多的是刺激眼球的细节描写。这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定要在班级中消灭这些不良杂志!调查清楚后,我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上自习时不敢看杂志了,做完作业后无所事事。怎么办?“一个人的名著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朱永新教授的这句话启发了我。对啊,我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看名著呢?要知道,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读一本好书就是与很多有思想的人对话啊!这对提高语文素养、应对语文考试也是大有裨益的。
接下来,我召开班会,宣布了治班方针:“加强文化建设,创建书香班级”。当听到以后上自习课可以读名著时,学生们又惊又喜。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一丝茫然。是啊!大多数乡村学生从小到大没有真正看过几本名著。
为了消除学生们的茫然,我讲述了自己的读书心得,介绍了古今中外名家读书的名言警句,并以此写成了《谈读书》一文,指导学生阅读名著。随后,我打印了《高中生应读的40本名著书目》、《杭州外国语学校给学生推荐的书目》、《中国经典名著书目》、《人生经典美文阅读》等,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名著。我利用学校丰富的图书资源,借来了大量的名著。同时,我鼓励学生们买好书,充实班级图书角,为阅读提供平台。
慢慢地,名著成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读名著也成了他们闲暇时的必修课。看到学生有了阅读积极性,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每日晨诵”,学生们可以尽情地阅读古今美文;“每日一读”,学生们可以尽情地写下阅读后的真情实感;“每月一评”,学生们可以感受到阅读名著带来的荣誉。
虽然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是我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放弃。如今,变化正在班里悄然发生着。这篇小小的读后感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